恒宇的地缘历史的文章

楚国为了换回黔中郡,以保证大后方的安全,放弃了整个汉水中游地区。而在秦国已经占据了南阳盆地北部的析邑和宛邑的情况下,失去整个南阳盆地也就“指日可待”了。明知道这种交换实际上只是在“饮鸩止渴”,楚国为什么不放手一博呢。 
实际上这是一种对国际社会政治的综合考量。当时除了秦楚,还有另外五个处于同一级别的诸侯国。从楚国的角度看,如果与秦国死拼到底,两败俱伤的话,即使自己能够勉强将地缘平衡线压回至武关一线,那几个坐山观虎斗的国家也会是最终获益者。 
更为致命的是,在秦国的连横政策下,他们很可能还会从背后捅自己一刀

公元前280年,司马错由陇西高原出发,沿西汉水、嘉陵江通道进入四川盆地。然后再征招了巴、蜀本地兵员10万,浩浩荡荡的沿长江向楚国进发,这一天秦国等待了36年了。大军很快攻取了楚国在川东的边邑——涪陵。 
随后秦军并没有继续顺长江攻击那段艰险无比的“长江三峡”。而是转而选择了一条看似南辕北辙的攻击路线——乌江。计划了30多年的攻楚行动之所以会作出这种调整,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秦军没有把握一战攻破楚军的三峡防线,也就是楚国所设置的“巫郡”。顺江而下一旦失败,退回来非常困难。三国时期刘备就是这样损失了5万大

公元前280年,楚国夺得巴蜀已经有36年了,此时秦国已在南阳盆地北部也站稳了脚跟。而刚刚结束的五国伐齐,齐国被挤压到东部沿海做最后的抵抗。此时秦国又把目光转向了现在最大的对手:楚国。 
此时秦国有3条路线可以攻击楚国,即丹江、汉水、长江。如果按照传统的攻击路线,在南阳盆地站住脚跟的秦国,应该向南,由大洪山两侧的“汉江通道”和“随枣走廊”攻击楚国所据守的江汉平原。但问题是,这条防线并没有那么容易突破。它的防御面较窄,有利于楚人的防守。这一点,在之后的历史中,无数次被验证了。 
还有就是如果秦人试图南进的话,上

夜郎国是春秋战国一直到汉武帝时代存在于贵州高原上的一个“国家”,准确说,它其实更像是一个部落联盟的盟主。夜郎国的主体民族占据了贵州高原地缘条件最好的那一片(今贵阳安顺一带),相比周边部落有着更强的实力。 
同时其所在的位置还能够控制贵州高原沟通其他地理单元的交通线。安顺这块高原核心区,属于乌江上游水系。这也就意味着,夜郎国人可以通过乌江航线,与四川盆地乃至其他长江流域的地区相沟通。 
从安顺向南不远,还有条重要的河流——北盘江(2000多年前,它叫作“牂牁江”),他沿着乌蒙山东麓的山地从北向南流,最终进入珠

公元前279年,诸侯国之间厮杀惨烈。大家都在围绕中原进行生死存亡的搏斗。就楚国而言,北线西线东线一直是他们重点关注的方向。 
但这一年,楚顷襄王却派将领庄蹻率军通过黔中郡向西南进攻,试图穿越武陵山区,去控制云贵高原。此时楚国为何要耗费精力去开发这种没有太大地缘潜力的边缘地区呢? 
原因来自于秦国的压力,此时秦国已经向南占据了汉中、四川两大盆地,对楚国形成了绝对的地缘优势。楚人无论从丹江、汉江还是长江通道,攻击秦国,都只能形成单线进攻的态势,形不成两路包夹。由于楚国的地理劣势,即使是秦楚实力相当,秦国胜算也会

楚国黔中郡所覆盖的区域横跨了今渝、鄂、黔、湘四省(市)的土地,北边到清江流域(不是长江),西边到乌江,南边到雪峰山,东边到武陵山区边缘。从面积上来看,甚至超出了两湖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的面积。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电影《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的地质原型,都是在武陵山区这里。但在这片复杂的山地之中,可供耕种的土地却是十分稀少的。生活在这里的都是那些边缘民族。楚国以及后来统一之后的中央政权,往往是以间接控制为主。这种情况,甚至直到上个世纪前半叶仍然没有太大改变。以至于在非常多的影视剧中,这里还有大量的剿匪故事。 
巴人强大的时候,通过盐的经济诱惑控制武陵山区部落。巴人被楚过击溃后,楚国顺势成为了这些蛮夷部落新的宗主,但不会过于干涉他们的内务,楚人只需要控制重要的战略据点即可。 
楚国设置黔中郡的初衷是解除山地中这些蛮夷部落对洞庭湖平原的骚扰,秦占巴蜀之后,黔中郡的价值又被提升了,用以缓冲秦国自四川盆地对南楚(洞庭湖平原)的攻击。

楚国吞并越国,一时春风得意。楚国向东扩增了领土,这对秦国构成的是间接威胁。但对于围绕中原扩张利益的魏、韩、齐三国所构成的威胁则要直接的多。为了不让楚国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消化新得到的吴越。三国反应很快,公元前301年,三国联军攻入方城夏道后向南,双方在宛邑(南阳市)东南方向的“垂沙”展开了决战(唐河县西南)。垂沙之战最终以楚国的失败而告终。 
为了进一步削弱楚国,秦国随后在公元前300年、298年从丹阳通道对楚国展开了两次攻击。楚国内部又爆发了“农民起义”,从内部捅了楚国一刀,楚国暂时性的陷入了内部分裂的状

楚国灭亡越国后,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归楚了,楚国疆域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如此庞大的面积,所包含的地缘版块也多,每一块的地缘文化也不尽相同,历史上有三楚之分。 
所谓的三楚,说的是西楚、南楚以及东楚。楚国在江汉平原稳住阵脚后,春秋时期就跨过汉水消灭融合汉阳诸姬,后穿过方城夏道和信阳通道进入淮河流域,直到泗水,这个范围就是西楚,算是楚国的基本盘。大至相当于现在的湖北省以及安徽省的中北部,以及河南的南阳和东南部地区。 
南楚,指的是长江以南的长江中游地区,按现有的行政区划就是湖南、江西两省。从扩张顺序来看,楚国

春秋末期,越国吞并吴国以后,长期游离在中央之国的地缘舞台边缘。进入战国以后,魏国率先发力,齐、楚两国都需要在中原地区投入更大的精力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因此对于保守的越国也没有施加太大的压力。 
不过当历史进入战国第二阶段,魏国一家独大的局面结束,国际社会各诸侯国逐渐根据形势结成各种同盟,以保持自己的获益。而在这种合纵连横的形式之下,偏安东南的越国也无法独善其身了。 
从地缘格局上来看,越国和齐、楚两国存在结构性的地缘矛盾,这点在当年的吴王时代就已经验证过了。因此越国选择的联合对象是三晋中的老大——魏国。而已经

公元前312年,丹阳之战中秦军斩首8万楚军。但楚国作为江淮地区的巨无霸,家底是非常雄厚的。丹阳之战刚刚结束,秦人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楚国就集结了全国的大部分军队(号称“倾国之兵”),沿丹江通道向秦国发起了反攻。 
倾力出击的楚国,迅速突破了武关和峣关,渭河平原即将展现在了楚人面前。渭水之南的这块风水宝地,周人的都城镐京,后世的汉、唐帝国都选择了这里。从地形上看,这块王者之地,北依渭水,南靠终南山(秦岭中段),而在它的东侧还有一个突出部骊山。这样一个依山伴水的“箕”型宝地,如果让楚人得了去,那么将又会是一

公元前318年,魏国主导第一次合纵攻秦,秦军在修鱼之战中斩首魏韩11万大军。公元前316年,秦军南下收取汉中盆地和巴蜀之地。秦国咄咄逼人人的态势,让强大的楚国也深深的感到了秦国的战略威胁。此时秦人对楚国形成战略威胁的攻击线路,最少有3条(长江、汉水、丹水)。 
魏、韩被秦击败后后,选择和秦国结盟,楚国则选择和齐国结盟。这种情况下,秦楚之间的大战必不可避免了。秦国先是让张仪用“商於之地”作为筹码忽悠了楚国和齐国断交。 
既然秦国敢“忽悠”楚国,当然也就充分做好了战争的准备,并主动发起了攻击。秦人并没有直接攻击

公元前313年 ,张仪对楚怀王承诺,只要楚国和齐国断交,秦国就割让600里商於之地给楚国。但楚齐绝交后,张仪却拒绝交付商於之地。那楚怀王真的是傻白甜,这么轻易就相信了张仪吗? 
从目前的划分来看,商於之地位于今“商洛市”和其东部的“丹凤县”。卫鞅所受封的“商邑”就在现在的“丹凤县”,汉水支流丹水在其中流过。商於之地是秦楚交往的传统路线丹江通道的必经之路,柏举之战中秦国出兵援助楚国就是从这里进入南阳盆地的。 
在商邑的东南面,丹江通道的最窄处,秦人构筑了一道关卡叫作“武关”。武关是秦国的西南门户,位列“关中四

汉水穿过汉中盆地后,南下绕过安康盆地又北上从武当山和秦岭之间向东。汉水的这个走向将整个秦巴谷地,切割成了三大块。一块就是西面地理条件最好的汉中盆地;另一块则是位于中间,地处汉水之北的“安康盆地”;而最后一块,则是那些由汉水南支(流)所滋养的东“秦巴谷地”,也就是楚国的“上庸”之地。 
楚国在春秋早期就占领了武当山南面的上庸(庸人故地),如果汉水象渭水那样,两岸的平原地区一直贯穿到下游地区,那楚国应该早就扩张到了汉中盆地。但山地的阻隔和逆水的劣势,让楚人每前进一步都很困难。但在相反的方向,江淮地区的地缘潜力要

公元前316年,大秦帝国的朝廷里,司马错和张仪展开争论:秦国攻击方向是先东出还是南下。 
张仪主张东出,挟收复河西之势,穿越崤函通道攻击韩国,以达到入主中原的目的。但这样做的风险,秦人是有切肤之痛的。没有控制河东的前提下,攻击中原的韩国,就有可能重新上演当年“崤之战”的那一幕; 
另一个是政治上的风险。面对秦国的进攻,三晋又很有可能会重新联合在一起,甚至因为秦国来分中原的蛋糕,其他山东(崤山以东)可能也会和三晋站在一起。那秦国即使能够取得战术胜利,也很难将之转化为战略成果,即在中原大规模的开疆扩土。 
而司

以四川盆地北部的广元为基地,攻击陇右的核心天水,或者攻击关中平原最西部的宝鸡,距离差不多都接近四百公里,反过来也是一样。这么长的攻击路线,经过的都是中央之国核心区最难行走的道路,山高林密。如果在中间没有一个有自给能力的地理单元,为关中、蜀地之间的沟通作跳板,那双方其实都很难对对方构成实质性威胁。幸运的是,在二者中间有这样一个地方可以作为跳板,这就是汉中盆地。 
汉中盆地虽然比不上关中和川西的规模,但也有相当的体量。其西侧贴近嘉陵江。无论是秦人还是蜀人,如果选定嘉陵江沿线为渗透路线的话,汉中盆地都可以作为中继

巴国的范围基本都是山区,在先秦时期的主要地缘版块中,它是唯一一个以资源、商业立国的国家(巴人贩盐,其他国家都是以农业为本)。因此在当时,巴人的这种生存方式,被视作“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的异类。 
对于象楚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周边的山地中,有一些靠天吃饭(游牧、渔猎方式)的小部落,并不会对其安全构成实质威胁。但巴国是个例外,因为贩盐而获得了高额利润,有钱自然就可以吸引更多的部落加盟,因此巴国的战斗力还是不容小觑的。 
巴国攻击楚国还有顺水优势,最终楚国还是动了攻击巴国的念头,但楚国的目的并不是灭国(灭掉这种山地

战国时期,蜀人从巴人手中夺取了白龙江和嘉陵江交汇处的葭萌,占据这个战略要点的蜀人可以顺嘉陵江而下,逐次攻击巴国的核心地区,直至江州(重庆)。但这样做的话,灭亡了巴国的蜀人将和楚国直接交锋,与其这样还不如让更熟悉山地作战的巴人在中间作缓冲。 
于是蜀人沿嘉陵江向北渗透,公元前387年他们占领了秦国在汉中盆地设置的据点“南郑”,成为了汉中之主。公元前368年,蜀王封其弟弟在葭萌成立“苴”国,葭萌改名为土费城,其战略任务,除了扼守四川盆地的北大门以外,更是为了帮助蜀人控制汉中盆地。 
有了汉中盆地作为战略后方的苴

在四川盆地的东部(包括边缘山地),今天还有镇巴县、巴中市、巴县(现在的重庆市巴南区)、巴东县等县级行政单位(乡村一级的更多)。 
春秋战国时期,巴人主要的势力范围是由嘉陵江流域中下游,四川盆地东北边缘的大巴山脉,东南边缘的山地(云贵高原的延展),这三者围成的一个三角形区域。 
西线和蜀国的对抗中,巴人把嘉陵江作为不可退却的底线。如果巴人据守巴江一线,就不能保持对川中地区的压力。同时顺着嘉陵江向北可以到达汉中盆地和陇西高原,也就是说,可以和汉水、渭水两大河流的上游对接,以此保留对外拓展的战略空间。 
重庆(古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基础。相信也有许多朋友,为楚国没能抢先一步征服巴蜀而感到惋惜。其实楚国也向西渗透了,并攻陷了江州(今重庆渝中区)。 
如果从进攻道路的难度来看,由长江中游溯江而上进入四川盆地,并不会比由渭河流域,经由那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入川,难度更大。但无论是北线的蜀道,还是东线的长江水道,巴蜀在防御上都有足够的地理优势。因此决定,楚、秦两国是否入川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攻击难度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足够的利益诱惑。 
秦人想得到巴蜀之地很好理解,因为进中原的难度太大,他们需要成都平原的

蜀国的核心区域在川西的成都平原,巴国的核心区域则在川东的山地当中,两者中间的川中地区,则是双方进行地缘博弈的主战场。 
按照常规逻辑来说,占据了盆地中最肥沃的川西平原的蜀人,人口经济实力应该是遥遥领先于盆地中其他边缘部落,应该有机会成为整个四川盆地的主人。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因为活跃在大巴山和川东那些平行岭谷之间的巴人,用其独特的生存方式(贩盐)强大了部落,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并同样将扩张的目光伸向了川中地区。 
整个四川盆地主要是由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巴)江,五条南北向的河流,以及它们共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