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宇的地缘历史的文章

信陵君两次战胜秦军的第二年,秦国分别开启了两项伟大的工程建设,一个是都江堰(公元前256年启动),一个是郑国渠(公元前246年启动)。 
长平之战的惨胜,让秦国智囊团真正看清了后勤保障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如果不是粮食不足,赵国也不会冒然出击)。想要一统天下,类似的大规模攻坚战以后还会有很多次,秦国需要事先作好充足的准备。 
由此秦国的战略重心从前线的攻城略地,转到想办法提升自己的粮食产量,进而提升国力上。秦国相对比较大的粮仓有2个,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在这里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对秦国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前255年,秦灭强出头的西周,六年以后,同样也希望在濒死前一博的东周(还只在谋划之中),也“享受”了同等待遇。占据了整个洛阳盆地的秦国,兵峰直指魏都“大梁”之西。前247年,“太原盆地”又被秦人攻陷。 
面对步步紧逼的秦国,魏国终于有了国之将亡的感觉了,此时唯一的办法就是和诸侯们再次联手,变被动防守为主动攻击,看看能不能把秦人突入华北平原的突出部给挤压回去了,让崤函之险重新成为阻隔秦人东进的天险。 
公元前247年,信陵君任联军主帅,带领五国联军(魏韩赵楚卫五国)在黄河以南与秦军决战,并大败秦军后一路追至函

公元前257年,秦国乘长平之战大胜之威,东出太行山,占领武安后,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一方面死守城池,一方面向诸侯求救。 
当赵国向魏国求援,并挑明唇亡齿寒的道理时,魏安厘王决心派出援军以支援邯郸。但同时秦国的外交压力也被直接传达到了大梁城。秦人的意思很简单,谁出头我就打谁。在这种情况下,魏王又一次犹豫了,所派出去的十万援军在到达漳水南岸后便停滞不前。 
但赵国已经面临无粮可食的境地,万分危急,每一分钟都很重要。情急之下,赵国平原君赵胜,向他的小舅子魏国 “信陵君”魏无忌求援,而后者也因此而上演了 “窃符救

长平之战后,秦军趁大胜之威,兵分两路,一路向北攻取了整个太原盆地;另一路东出太行山。不过在占据了邯郸的卫城“武安”之后,秦国对于是否要攻击邯郸产生了分歧。其中长平之战的统帅白起就反对继续攻打邯郸。 
白起认为,在长平之战损失巨大的情况下,如果再卷入一场大型攻坚战的话(基于邯郸城的坚固程度和重要性,这场战役所持续的时间肯定会超出长平之战),并没有取胜的把握。 
其次,秦国虽然占据了上党腹地的几大盆地,但在经过这场大战之后,上党腹地的农业潜力已大受影响(有劳动力和战斗力的人口在战争中基本都消耗掉了),攻击邯郸的

发了几个视频,还是有些伙伴不理解赵括为什么就突围不了。再发一个,阐述一下。首先秦军肯定是是充分利用地形才能合围的,这就注定了赵军的突围方向不可能是四面八方。 
原定计划赵括是渡过丹水攻击秦军壁垒的,想把秦军向西南方向压迫,减轻长平关的压力,这个策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当白起派5000秦国最精锐的轻骑兵在赵军中间撕开一个口子后,赵军辎重部队被挡在了背后并且很快被秦军消灭。 
没有粮食是致命的,赵括此时最需要的肯定是打通粮道,因此向西向南都没有意义了,就算这个方向上能冲出包围圈,但进入的还是秦军在开战之前就控制的

长平之战中赵国40万大军被围,邯郸方面倾其所有力量想救援。秦国想要彻底围住包围圈里的赵军,那就要赶时间将组织起来的预备队部署在百里石长城一线。 
但前线对峙已经耗尽了秦国能够调度的兵力,远的又来不及。最后秦国选择在刚刚征服的韩国“南阳之地”补充兵员。对于这样一块刚刚到手的敌国土地,从中获得补给甚至保障后勤的民夫,是没问题的。但如果作为战士,放在前线,还是有一定风险的。但秦国已经没有时间等待它消化为熟地了。 
秦王亲自赶到了河内督战。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就实行“军功爵位”,只要因战功哪怕是获得最低的爵位(共二

长平之战中,因为上党郡守选择倒向赵国,上党郡的人员、物资都归属了赵国。秦军就地补给有限,只能从关中运送补给,相对而言从邯郸调集人员物资的赵国路线要更短成本更低,并且更安全。 
赵国整体国力却不如秦国。此时已经得到汉中、四川两大盆地,并且将楚国的南阳盆地、江汉平原收为己用的秦国,其可以征调的粮食与人力,要超出赵国许多。 
但秦国一开始并没有做好持久战的准备,他们是准备直接接手上党的(韩国王室同意让出上党),赵国突然插手让秦国措手不及。国际方面,山东诸侯们又随时有可能站在赵国一面,特别是在秦军无法取胜的状况下。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围歼战,在冷兵器时代一次战役围歼40万人,一定是需要充分的利用地形。 
上党高地的地缘核心在长治盆地,浊漳水的几个上游支流呈伞状冲积而成的平原做出了卓越贡献。相对而言,南部晋城盆地的腹地山地丘陵更多一些,以至于结构有些凌乱,农业潜力自然不如长治盆地。但对于军事家来说,那些被丘陵切割的地区却是非常好的战场。一则是因为相对高度几百米的丘陵,还不至于艰险到人际罕至;二是因为有了这些天然障碍物,加上纵横其间的河谷平原,为战术的演变,尤其是围歼战创造了条件。 
秦军攻占野王邑迫使上党成为飞

上党高地有三处河谷盆地,南部是以阳城为中心的沁水谷地和以晋城为中心的“晋城盆地”,地缘潜力最大的则是北部的长治盆地。 
秦国想控制上党,能够占据最大的长治盆地当然是最理想的。这样就居高临下对邯郸城构成了直接压力。但从临汾盆地到长治盆地,存在东西纵深将近300里的山地,其穿越的距离和难度,甚至要高于穿越太行山脉。中间也没有一个可供战略支撑的补给地。直接攻击长治盆地,补给线就有点漫长,又容易被韩国切断。而且直接攻击长治盆地,又便于赵国从太原盆地或者河北平原两个方向支援韩国。 
如果先攻击南部的沁水谷地和晋城盆地

公元前269年,赵国在阙与之战中大败秦军,终结了秦军如日中天的势头,让秦人知道越地进攻的策略是不可取的。再加上之前想依靠飞地(陶邑)中心开花的战术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这促使秦国在战略上作出了重大调整。 
秦国智囊团认识到,战国时期的地缘格局,是经过几百年的残酷竞争而形成的,已经非常稳定了,任何投机和冒进的想法,是不可取的。如果在一个王朝刚刚崩溃时,地缘分裂格局尚未稳定时,出奇制胜的可能性要大很多。但此时必须要依靠步步为营的方式才能解决问题,根据地缘结构的特点,一步一步的将自己的战线向东推移。 
“远交近攻”战

秦国远程攻击阏与,赵国可以从太原盆地出兵救援,也可以从邯郸西入滏口北上救援阏与。但秦军在西、南两个方向同时也对太原盆地施加了军事压力,晋阳无法分兵。那阏与守军能够指望的援军就只能是邯郸方向了。 
同时秦军还分兵攻击武安邑(邯郸西),阻止邯郸城里的赵军驰援阚与。赵国经过内部讨论还是决定救援阙与。但赵奢出兵后,并没有马上驰援阏与,也没有去攻击武安城下的秦军,而是在邯郸西南数十里,还没有出滏口就停下来构筑防线了。这给了秦军一种错觉,以为赵军没有野战获胜的把握,不想救援阙与了,想的只是据守邯郸城,以及沿漳水、滏水一

秦国想切断赵国邯郸的主力对太原盆地的增援,选择了攻击阙与(今山西和顺县境内)
,这让赵国大惊。 
因为穿越太行山的孔道有限,在赵国控制长治盆地,或者他们与控制长治盆地的韩国关系良好时,就可以从滏口陉向西进入长治盆地,然后向北出上党进入太原盆地,这条通道路状相对较好,中间又有长治盆地提供补给。但现在这条路线已经由于韩国倒向秦国而被切断了。 
赵国还有一条备用通道,出滏口陉后向北走清漳水(战国时叫“潞水”)。其绝大部分河道处在太行山脉腹地,通行难度相对较大,但这是赵国自己能够控制的通道。清漳水源头有两个,在这两

鄢郢之战后,秦国在南线确立了对楚国的优势。目光又转向了北方,几年前五国伐齐的时候秦国获得了一块飞地:陶邑。中原的诱惑加上现在如日中天的气势,让秦人的战略偏向东进。 
秦国想用白起在吕梁山区和太原盆地所扩张的赵国城邑,去交换赵、魏联盟在河北平原的同等数量的土地。在秦国控制的河东、洛阳盆地和陶邑之间增加一个点,并最终和陶邑都连接起来。 
但赵国反悔了,在自己拿回城邑后,并没有交换对应的土地。这样秦国东进的战略破产,无论是出于打击赵国这个最大战略对手的需要,还是为了秦国的面子,秦赵之间的战争都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五国伐齐之后,秦国把楚国赶出了南阳盆地和江汉平原。放眼天下,赵国成为秦国的主要对手了。 
战国中期,秦国向山西高原的强势扩张,有韩、魏两国做为缓冲的赵国,主要控制区并没有遭受多少损失。而到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赵国不但在大同盆地以北,拓展了代、雁门、云中,三个边郡(足以与燕国的“塞上五郡”相比)。还在公元前296年灭了中山国。 
按说吞并这么大体量的一个二流强国,成为出头鸟,一定会被大家群殴的。但由于赵国的的扩张方向,远离了中原这个地缘旋涡,所以诸国合力攻赵的动力不足,赵国也因此没有受到太大干扰。秦国

战国七雄中韩国最弱小,这个观点相信大部分人都会接受。无论从战略纵深,还是地理位置来看,怎么看都不象有长命相。如果韩国早50年灭亡,那历史就只能称战国六雄了。但处在夹缝中的韩国,却坚持到了最后。 
能够做到这点,很大程度上是韩国人把左右逢源发挥到了极致。三家分晋后,韩国就控制了东西战略通道。其领土内的上党高地、轵关陉、洛阳盆地都是魏国和秦国进出中原的必经之路。 
无论是对战国初期风光无限的魏国,还是后来如日中天的秦国,韩国人都清楚硬碰硬他是没有这个实力的。但二者进出中原又必须从韩国的领地上通过,对此韩国人是很

公元前284年,五国伐齐后秦国得到了一块飞地:陶邑(今菏泽周边)。秦国从收复河西之地后30年以来,没有经历过大的失败,期间南下巴蜀,又解决了最大的对手楚国在东南方面的威胁,气势旺盛。这种背景下,在中原有这么一块风水宝地作前进基地,在战略上就难免会有轻敌冒进之举了。 
秦国希望以陶邑为核心,向四周强力扩张,通过蚕食魏、齐等国在中原、河济平原的土地,让秦国成为中原霸主。另一方面则从洛阳盆地,以及南阳盆地向东渗透,最终与秦国在陶邑的飞地连成一片。 
因为陶邑的位置过于偏东,驻守于上的秦军,与从河东之地东征的秦军

鄢郢之战后,楚国失去了最具价值的南阳盆地、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而秦国则成为天下公认的最强大的诸侯。从秦国的角度看,楚国已经沦为一个二流国家了。那秦国为何没有一鼓作气灭亡楚国呢?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从疆土面积来看,楚国仍然是一个大国,还拥有今河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湖南等地的大片领土。此时楚国就算没有反击能力,防御的实力还是有的。就算是到了战国尾期,王翦为了消灭楚国,还得向秦王嬴政讨要60万大军才有把握。 
就算是此时秦国有能力一口气吃掉楚国,但能不能很快消化掉这些与黄河文化存在明显差异的地区还是一

楚国失去了南阳盆地、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后,领土疆域相当于变成了一个大号的吴国。北起伏牛山脉,桐柏山脉,南至大别山脉、罗宵山脉的这条分水岭,成为了秦楚之间新的地缘分割线。 
楚国领土中最为精华的地缘板块都被秦国占据了。由于郢都已失,楚国需要寻找一个新的地缘中心。最初,位于中原腹地的陈国故都(河南省淮阳县)成为了楚国的新都。但“陈”这个地方,太靠近中原了,又无险可守。 
如果将都城迁入江东平原,以吴越故都“吴都)(苏州)为新的政治中心,也不失为一个稳妥的方案。但这样做的话,就意味了楚国彻底偏安于东南,成为边缘

荆山、大洪山、桐柏山之间形成了两条战略通道。一条西侧的汉江通道;另一条则是东侧的随枣走廊。但无论是2000多年前的秦、楚两国,还是后来的诸多朝代,都将注意力集中在汉江通道一线,以至于汉水两岸的襄、樊二城(今襄阳市)名气要远大于东面的枣阳、随州两城。 
原因倒也不复杂,从水系的归属上就一目了然了,南阳盆地中的河流都是归属于汉江水系,无论是发源于东侧的桐柏山,还是北侧的伏牛山,亦或是由秦岭主脉中下来的丹水。这些河流从整体上呈现一个网形,覆盖了整个南阳盆地。而所有这些河流都在襄阳市这个位置上汇入了汉水。 
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