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一的新生在学校花798元买的六件套,不仅掉色有异味,还没有商标,部分孩子甚至过敏。家长向学校反映,要求对方给出检测报告,学校却迟迟提供不出来。 “这东西怎么可能合格?你看看我家孩子的胳膊,全红了!”家长群里,李女士忍不住发了条消息,并附上了一张照片。图片中,她儿子的手臂上布满了红斑,显然是因为过敏。 “我家孩子也是,早上穿衣服时,竟然闻到了刺鼻的味道,洗了两遍都没好。学校卖的这六件套到底什么来路?”另一位家长接着回复,群里的讨论一下子热闹起来。 “学校不可能卖假货吧?我们可是正儿八经的重点中学!”有人疑惑,但更多人则对学校的沉默表示不满。 就在这时,班级家长代表刘先生决定采取行动。他直接拨通了学校负责生活物资采购的老师电话。 “喂,王老师吗?我是刘文家长。我们家长们发现学校发的六件套有问题,部分孩子已经过敏了,大家都要求看看检测报告。”刘先生开门见山。 电话那头的王老师显得有些不安,但还是保持着职业的客气,“刘先生,我了解情况了,学校已经在和供应商联系,他们正在准备相关文件,您稍安勿躁。” 刘先生眉头一皱,“王老师,这事儿不小啊,您也看到了,孩子们的健康受到了影响。学校难道不应该立即提供检测报告吗?而且,为什么东西没有商标?这是基本的商品规范问题。” 王老师的声音明显变得有些紧张,“这个……这个我不太清楚,您放心,学校肯定会负责的。” “不清楚?”刘先生的语气变得严厉起来,“我们是相信学校,才让孩子用你们提供的东西。可现在出了问题,您告诉我不清楚?家长们现在很不安,您要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复,不然我们只能采取进一步行动了。” “刘先生,我明白您的担忧,我们会尽快处理的。”王老师试图缓和气氛,但电话挂断后,家长们显然不再愿意等下去。 几天过去,家长们依旧没有等到检测报告。情绪积压已久,家长们终于决定集体去学校找校方交涉。大约二十位家长站在学校门口,个个面带严肃。 “你们这是怎么回事?孩子健康受影响了,检测报告一拖再拖,学校难道就这么推卸责任?”李女士走上前,对着迎出来的校长质问道。 校长面露难色,但依旧保持着镇定,“各位家长,首先我要为这次的情况向大家道歉。我们学校确实存在疏忽,现在已经和供应商取得了联系,他们承诺尽快提供合格的检测报告。关于孩子们的过敏反应,我们已经安排医护人员进行检查,学校也会承担医疗费用。” “道歉不是重点,我们要的是一个负责任的态度!”一位家长拍了拍桌子,“学校卖给学生的物资,连商标都没有,这是什么问题?你们到底从哪儿进的货?” 校长叹了口气,终于坦白道:“六件套的确是通过一个相对小的供应商采购的,因为当时考虑到要节省家长的开销,才没有选择大品牌,但我保证我们会严格调查此事,绝不姑息。” 家长们听完这话,显然情绪更加激动了,“节省开销?798元一套的东西,你管这叫节省?这么贵还不如去买正规品牌,至少有保障!” 正当家长们愤怒声讨时,校方终于承诺,如果发现供应商确实存在违规问题,将全额退还家长们的费用,并更换安全合格的产品。 几天后,检测报告终于摆在了家长们面前。结果显示,六件套的确存在甲醛超标的问题。而那位供应商,也被曝出并没有相关资质。 这一下,家长们的怒火彻底爆发。校方不得不紧急召开家长会,公开道歉,并承诺全额退款。 “如果我们不坚持追查,孩子们还得用这种不合格的东西!”刘先生在群里说道。 “真的是,咱们信任学校,结果他们这么糊弄。”李女士附和道,“不过这回总算给了个交代。” 最终,学校引以为戒,不仅更换了供应商,还在之后的家长会上宣布,将严格监管所有物资采购流程,并成立家长监督委员会,确保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家长们虽然对学校的处理感到满意,但依旧心有余悸。毕竟,这件事情提醒了他们,无论面对什么机构,都不能轻易相信,必须保持警觉,特别是在涉及孩子健康的问题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