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光阴,一寸金”,没有钟表、手机的古代,古人如何看时间? 你以为古人的生活过得稀里糊涂,连几点都不知道。 其实,他们看时间的方法,比我们更聪明。 首先最简单、也是大家都知道的方法,那就是看太阳。 这可不是抬头瞅一眼就完事儿,这里面有大学问。 商周时期就有 “日晷”,一块石头盘上刻着刻度,中间插根棍子,太阳一照,影子挪到哪儿,就知道是啥时辰。 考古队在河南安阳挖出过商朝的日晷,那刻度精细得跟现在的尺子似的。 到了汉朝,更讲究了,皇宫门口摆的日晷,石头是从泰山运来的。 还得请风水先生看方位,保证影子不差分毫。 要是天气不好下雨的话,就会使用上水钟,也就是滴漏。 就是在一个铜壶底下钻个小眼,水一滴一滴往下漏。 壶里刻着刻度,看水位就知道时间。 北宋开封府的大堂上就摆着这东西。 包青天审案子,问 “现在是几刻”,旁边衙役就看这滴漏回话。 元朝的郭守敬,他造的水钟里加了个机关。 水快了慢了能自动调节,一昼夜下来误差不到一分钟。 您别小看这技术,比欧洲早了三百年。 晚上没太阳,水钟还得专人盯着。 普通老百姓用不起这样的,就会选择点蜡烛。 宋朝夜市上卖小吃的,就用 “烛钟”。 蜡烛上刻着道道,烧过一道就是半个时辰,收摊时间全看这蜡烛。 《清明上河图》里画的那些挑灯摆摊的,摊子上都插着这种刻字蜡烛,比现在的电子表还准。 还有更省事儿的,听打更人吆喝。 唐朝长安城里,晚上敲梆子,“咚咚咚” 三下,就是三更天,相当于现在的半夜十二点。 那会儿城门都关了,谁要是还在街上晃悠,保不齐被当成小偷抓起来。 农家人看时间,就更接地气了,全靠 “老天爷的时间表”。 二十四节气就是他们的 “日历”。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 错了一天,收成可能就差一半。 其次看北斗星也是个方法,什么时候播种,就看它指哪个方向。 城里人的时间就更精确了。 宋朝的开封,商铺开门关门都有规矩。 早上 “晓钟” 一响,也就是现在的七点,茶馆酒店全开张; 晚上 “暮鼓” 敲过,大概九点,除了夜市,都得关门。 文人雅士看时间,就更有情怀了。 王羲之写《兰亭集序》,说 “暮春之初”。 那是指农历三月初三,天刚亮没多久,露水还没干呢。 苏东坡在黄州种地,看 “日中” 就回家吃饭,也就是中午十二点,一分不差。 他们不用看表,看影子长短、听鸟叫时辰,比现在的智能手表还灵。 说到底,古人看时间,靠的不是啥高科技,而是过日子的精细劲儿。 他们把时间融进了日出日落、花开花谢里,藏在了水滴烛泪、梆子声中。
古代小妾除了满足丈夫的生理需求和生孩子以外,还有另一个变态的作用,是后来有人无意
【27评论】【5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