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第二次战役中,125师擅自撤退,导致数万美军逃走,军长吴瑞林气坏了:“若非125师退缩,42军将是第2个‘万岁军’!” 1950年11月,第二次战役。彭老总的战略意图很明确,布下一个巨大的口袋,把麦克阿瑟手底下那几支王牌部队,一口吞掉。这个口袋要扎紧,需要两支奇兵,像两把尖刀,猛地插到敌人后方,断了他们的退路。 一把尖刀,是梁兴初的38军。他们的目标,是三所里、龙源里。 另一把尖刀,就是吴瑞林的42军。他们的目标,是攻占宁远,卡死另一个出口。 38军那边,简直就是一部战争神话。天黑后出发,14个小时,急行军145里,全是崎岖山路。他们硬是用两条腿跑赢了美军的汽车轮子,提前5分钟赶到三所里,死死地把南撤的美军第9军堵住了。这一战,打出了国威军威,“万岁军”的称号响彻云霄。 可就在38军浴血奋战的时候,另一边的42军,却出了状况。 42军的任务同样艰巨。他们出发时间比38军稍晚,一路打到新仓里,迎头撞上了硬茬——美军的王牌“骑兵第一师”。这可不是古代骑马的部队,而是全机械化的王牌劲旅,坦克、重炮、飞机,一样不缺。 打头阵的125师373团,一上来就被十几辆美军坦克压着打。那会儿咱们的战士,武器装备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反坦克武器几乎没有。战士们只能靠血肉之躯去拼,伤亡巨大,团长急得满嘴是泡,最后实在顶不住,只能先撤了下来。 问题,从这一刻开始,变得复杂了。 前线受挫,部队损失惨重,疲惫不堪。怎么办?是缓口气再打,还是不顾一切继续猛攻? 124师和125师的指挥员们,躲在一个桥洞底下开了个紧急会议。军里派来的作战科副科长胡继成也来了。大家争论不休,谁也拿不定主意。这一拖,就到了夜里1点。最后总算统一意见:继续打! 可命令是下了,执行起来却变了味。 凌晨2点多,负责主攻的125师,在美军强大的火网面前,又一次感觉顶不住了。或许是伤亡太大了,或许是对胜利的信心动摇了,他们没有再坚持,而是选择了后撤。 这一撤,多米诺骨牌倒了。125师一退,旁边的124师侧翼就暴露了,独木难支,也被迫跟着撤退。更惨的是,两个师的山炮营在撤退途中遭到美军空袭,10门宝贵的山炮被炸毁,64名炮兵伤亡。 消息传到军长吴瑞林那里,这位身经百战的悍将气得浑身发抖。煮熟的鸭子,难道就这么飞了?他立刻下达死命令:必须打下去!不准退!为了确保命令执行,他甚至派了自己的参谋长廖仲符,亲自赶到前线去督战。 然而,战机这个东西,稍纵即逝。 等参谋长赶到,天都快亮了,前线又开起了会。124师的师长表态愿意打,可125师的领导犹豫了。他们觉得,美军已经有了准备,再强攻也打不下来,徒增伤亡。师政委也同意这个看法。双方争执不下,从半夜一直吵到凌晨3点,还是没个结果。 就在他们一遍遍开会、一次次争论的时候,美军抓住这个宝贵的窗口期,主力部队早就溜之大吉了。 等天亮,阵地前哪还有敌人?只剩下满目疮痍的战场。 吴瑞林还不死心,又紧急命令124师,急行军去舍人场,企图堵住美军的另一条退路。124师的战士们也是拼了,一天一夜没合眼,赶到了距离目的地只有20公里的丫波里。 可就在渡江发起最后冲击的关键时刻,师长和政委的意见又一次出现了分歧。师长认为必须马上过江抢占阵地,政委季铁中却坚持要等后面的125师跟上来再一起行动。 季铁中这位政委,过去主要负责政治工作,缺乏大型战役的临场指挥经验。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他求稳,怕担责任,不敢冒险。 就这么一等,又是好几个小时。最后师长急了,自己拍板,先让一个营过江。然而,一切都晚了。等这个营刚开始渡江,美军的大部队已经从他们眼皮子底下溜走,成功跳出了包围圈。 整个口袋,就这么漏了。数万美军主力,逃出生天。 仗打完了,38军在三所里缴获了堆积如山的美军坦克、装甲车、卡车和火炮。而42军这边,却是无尽的懊恼和悔恨。 回看这段历史,不能简单地用“擅自撤退”四个字去苛责125师。他们的背后,有太多复杂的因素。 首先,对手确实太强了。 38军穿插的路线上,没碰到美军的重装备主力,打得相对顺畅。而42军一头撞上的是美骑一师,那是美军的王牌,火力配置是当时的世界顶级。 其次,部队的底子有差距。 38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1纵,那是林彪麾下的头等主力,老兵多,战斗经验丰富,作风硬朗。而42军的前身是东野5纵,组建时间晚,很多部队甚至都接到命令准备就地转业务农了,是战争爆发后才紧急拉上战场的。 最关键的,还是临场指挥的犹豫。 战场上,机会窗口可能只有几分钟。125师也好,124师的政委也好,他们在关键时刻的犹豫和争论,直接导致了战机的错失。 这场战役的失利,成了42军和吴瑞林军长一生的隐痛。那句“第二个‘万岁军’”,既是惋惜,也是一种不甘。
1951年,一群志愿军在撤退时,猛然发现眼前狭隘的山谷中,竟出现了成千上万个美军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