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美军俘虏了一个17岁的志愿军战士,美军用电话线把他捆住,连夜拉去领赏,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个小战士,把他们耍的团团转! 说起常同茂这个人,他1934年出生在河南省巩县,家里穷得叮当响。1948年,14岁的他参加革命,先在地方部队干杂务,负责跑腿送信和帮着搞后勤。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正式入伍,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部门,学了些基本军事本事,比如怎么在野外生存,怎么快速传递消息。他练得一身好腿脚,专门负责联络工作。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打响,他跟着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调到第15军第44师第130团第2连,当通讯员。战场上,他个头小,跑得快,总在炮火里钻来钻去,帮着传命令。战友们都说他像活地图,对地形记得准。 常同茂在部队里不算老兵,但干活靠谱。1951年5月,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开打,第130团接到任务,要向大水洞穿插。这地方地势险要,山林厚实,美军第2师第38团守着,布了地雷和火力网。志愿军就一个团的兵力,对方是精锐部队,压力大。第2连出发时,他背着电台,跟在队伍里。推进过程中,他爬坡看敌情,标记路标,避免连队走偏。他的地形记忆帮了大忙,让部队少走弯路。 战斗刚开始,第2连在林边碰上美军埋伏,枪弹乱飞。常同茂负责报告敌情,滚进沟里躲扫射,继续往前传指令。连队反击时,他帮着布置阵地,挖坑稳机枪。尽管年纪小,他也扔手榴弹,压住敌火力点。这次任务凶险,第130团以少敌多,靠战士们咬牙推进。 夜里,第2连和美军第38团对上,双方混战。常同茂传令途中,被两名美军士兵从侧面扑倒。他们用废弃电话线绑住他双手,从手腕缠到胳膊,勒得紧实。美军推着他往后方走,打算带去指挥部邀功。路上,美军脚步重,偶尔停下警惕。常同茂跟着走,手指试着松线。夜深,美军累了,坐下歇息,只用线尾绕树两圈固定他,就打盹。 他扭手腕挣脱线,捡石头砸倒一人,扑上另一人夺枪开火。搜身拿走弹药手榴弹,藏好尸体。前行时,看到几名战友受伤被围。他扔手榴弹炸开敌群,冲上去扶伤员,用缴获步枪掩护撤离。战友说和大部队失散,他安置他们在隐蔽处,自己去探路。 深入敌后,他爬坡发现碉堡,靠近指挥部。弹药用光,他绕侧爬墙,进弹药库撬箱取炸药,布置好点引线逃走。爆炸连环炸,指挥部乱套。他没停,继续潜行,第四次进敌阵,遇巡逻队扔手榴弹,逼降几人,用枪押走。全过程,他四次出入敌营,用地形躲避,炸毁小型碉堡,缴获武器。 战斗打到天亮,第130团击退美军第38团,占了大水洞要点。美军防线崩,美军士兵撤退。第38团参加过诺曼底登陆,这次却败得惨,丢了不少装备。志愿军清战场,捡武器弹药,稳住阵地。这仗是志愿军唯一一次以团级打赢美军精锐的战斗,进了军史。 战后,战友汇总情报,常同茂孤身四次进敌后,炸指挥所碉堡,俘虏7名美军,带回12支枪。团里查实,他歼敌30多,救伤员多。上级记他特等功,那时他18岁。1952年6月28日,他代表功臣去平壤,参加朝鲜最高人民会议授勋,得奖章。第2连接着打仗,战绩好。 抗美援朝结束,志愿军回国,第130团事迹成典范。战士们用行动守住国土。常同茂的事迹显示,战场上装备不是唯一,战士的意志才关键。美军开始时看不起志愿军,麦克阿瑟说三个月拿下,结果碰壁。李奇微上台,用磁性战术夹击,志愿军损失大,但也学着适应。第五次战役胶着,大水洞一战扭转局部形势。第130团对美军王牌,靠战术和拼劲赢了。 常同茂作为通讯兵,发挥大作用。他的经历说明,普通战士也能翻盘。美军抓他想领赏,反被他端掉指挥部。这不光是个人事迹,还反映志愿军整体精神。美联社评志愿军像疯子,但其实是他们扛着压力守家。战争中,美军有飞机坦克,志愿军缺枪少炮,但用近战肉搏补上。常同茂被绑后脱身,炸弹药库,救战友,俘敌兵,一环扣一环,逻辑清楚。
抗美援朝为什么中国能打胜?很多人简单以为是彭总会打仗,志愿军不怕死,其实还有更重
【13评论】【5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