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打仗,才能知道谁是真将才。现在的俄军大军区司令,几乎都已经换了一遍。这里最引人瞩目的两个将星,分别是中部军区司令莫尔德维切夫和伞兵司令兼第聂伯集群司令特普林斯基。 俄军这轮换帅可不是随便动一动,背后是战局逼出来的没办法。2025年开春以后,西方对乌克兰的军援又上了个台阶,光北欧三国就凑了5亿美元买“爱国者”导弹,乌军拿着这些新家伙在前线跟俄军耗,顿巴斯的拉锯战每天都在流血,哈尔科夫方向的攻防更是僵持到让人头疼。 俄军之前那套指挥体系明显跟不上了,早期进攻时各军种各自为战,炮兵跟装甲部队脱节,后勤补给能把前线部队活活饿肚子,这样的仗怎么打?所以换帅成了必然,就像美国加关税想保护本土产业,俄军这是想用人事调整来打破战场僵局,说白了就是让真正能打仗的人顶上去。 中部军区司令莫尔德维切夫能脱颖而出,靠的可不是运气。俄军现在最缺的就是跨军种协同能力,之前在顿巴斯,明明有优势兵力,却因为炮兵火力准备不足、装甲部队冒进,好几次攻势都白搭了力气。 而中部军区作为俄军的后勤中枢和战略预备队,恰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莫尔德维切夫接手后,俄军在扎波罗热方向的攻势明显顺畅多了,炮兵打击精度提高了不说,装甲集群突击的时机总能卡在乌军防线的薄弱点上。 有消息说他在中部军区搞了个“火力协调中心”,把卫星侦察、无人机校射和炮兵群联动起来,这才让俄军那些老旧火炮发挥出了新威力。要知道,俄军前线部队之前常抱怨“炮弹要么打不准,要么来得太晚”,现在这种声音少多了,这就是莫尔德维切夫的本事。 俄国防部说换帅是为了“提高指挥效率”,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对前期指挥混乱的补救,莫尔德维切夫能顶住这个压力,靠的就是实打实的战场表现。 特普林斯基的崛起更能说明实战有多重要。作为伞兵司令兼第聂伯集群司令,他手下的空降兵可是俄军的尖刀部队,但这把刀之前差点被用钝了。 早期俄军空降兵总想搞大规模伞降,结果在基辅外围吃了大亏,损失不小。特普林斯基上来后彻底改了路数,他把伞兵化整为零,搞起了“小集群机动突击”,配合无人机侦察和精确炮火支援,在第聂伯河沿岸打得乌军防不胜防。 乌军那边都说“俄空降兵的战术突然灵活起来了”,之前那种呆板的进攻模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神出鬼没的穿插。 就像乌军靠无人机打俄炼油厂搞非对称作战,特普林斯基也把伞兵变成了战场上的“非对称力量”,用快速机动弥补俄军在信息化上的短板。 这种战术革新可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在哈尔科夫反击战中血的教训换来的,当时俄军因为反应太慢,丢了不少阵地,现在特普林斯基的部队能在24小时内完成跨区域机动,这就是实战逼出来的进步。 不过换帅这事儿,跟美国加关税一样,不是没有争议。俄国防部说这些调整是为了“应对更复杂的战场任务”,可西方分析师不这么看,他们觉得这是在掩盖俄军前期的指挥失误。 就像北部集群司令尼基福罗夫替换拉平上将,明面上是“优化指挥结构”,实际上是拉平用传统战法在哈尔科夫屡战屡败,俄军实在耗不起了才换人的。 莫尔德维切夫和特普林斯基虽然暂时站稳了脚跟,但压力一点不小。莫尔德维切夫要协调的不光是前线部队,还有后方的军工生产,俄军现在炮弹缺口还很大,能不能把工厂产能和前线需求对接好,直接决定他的指挥成效。 特普林斯基面临的则是乌军的针对性防御,乌军已经摸透了俄空降兵的套路,正在第聂伯河左岸构筑新防线,他的机动战术能不能继续奏效,还要打个问号。 俄军内部对这种大规模换帅也不是没有顾虑。老派将领觉得年轻人太冒进,特普林斯基搞的“小集群突击”风险太高,一旦后勤跟不上就会全军覆没;而少壮派则抱怨老规矩太多,莫尔德维切夫想推进的跨军种协同,到了下面总有部门扯皮。 现在莫尔德维切夫和特普林斯基面临的终极考验,就是能不能把战术优势转化为战略突破。顿巴斯的煤矿和工厂还在拉锯,第聂伯河沿岸的争夺每天都在死人,俄军需要一场决定性的胜利来打破僵局。 莫尔德维切夫的后勤保障能不能支撑起一场大规模攻势,特普林斯基的空降兵能不能在关键节点撕开缺口,这些都得靠实战来回答。 说到底,战争就是这么现实,能打赢的将领才能站得住脚。俄军这轮换帅换的不只是人,更是打仗的思路,莫尔德维切夫和特普林斯基能不能成为真正的“真将才”,不在于头衔多响亮,而在于能不能带着部队在战场上少流血、多占地,能不能让那些等着看俄军笑话的西方势力闭嘴。这场仗还得打下去,这两位将领的故事,也才刚刚开始。
只有打仗,才能知道谁是真将才。现在的俄军大军区司令,几乎都已经换了一遍。这里最引
天天纪闻
2025-08-27 10:19:50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