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地下党员傅有智被捕,因不肯投降,敌人把他带到刑场执行枪决,还打了他5枪,到了半夜,倒在地上的傅有智,却被雨水淋醒了! 1930年7月,那会儿的厦门,风声鹤唳。傅有智因为参加攻打厦门盐税局的行动,不幸被捕。 被抓进去,敌人看他是个半大孩子,以为好对付。威逼利诱那一套全用上了,说只要你开口,荣华富贵随便挑。傅有智压根不搭理。敌人没辙了,开始上大刑,折磨得他死去活来。可这小伙子硬是咬着牙,一个字都没吐。 敌人彻底没了耐心,决定处决他。7月31日晚上,厦门港渔行口广场,乌云压顶。傅有智和另外三位同志被押到这里。负责行刑的不是正规军,是些临时凑数的民兵。这些人心里也发怵,一阵乱枪之后,看人倒地了,又慌张地补了几枪,然后就逃命似的溜了。 按规矩,得检查确认死亡,再处理遗体。但这帮乌合之众哪管这些,只想赶紧离开这片是非之地。 他们不知道,历史的剧本,有时候比小说还离奇。傅有智身上,不多不少,正好中了5枪。子弹很刁钻,从耳根、脖颈、肩膀、腋下穿过去,愣是没伤到要害。他当时只是因为失血过多,昏死过去。 到了半夜,一场瓢泼大雨从天而降。冰冷的雨水,像电击一样,竟然把傅有智给浇醒了! 醒来后,四周一片死寂,只有雨声和同志冰冷的身体。求生的本能让他拼尽全力,挪到墙角,用粗糙的墙石,一下一下地磨断了绑手的绳子。就这么着,一个被判了死刑、身中5枪的人,自己从刑场上爬了起来。 这事儿,第二天在厦门一家报纸上成了奇闻。敌人那边发现少了一具尸体,吓得不轻,但为了自保,这几个民兵硬是把这事给瞒了下来。 大难不死,换做一般人,可能就找个地方隐姓埋名,了此残生了。但傅有智不是一般人。他拖着重伤的身体,投奔了亲戚。在亲戚和三嫂的帮助下,他在鼓浪屿养好了伤。 伤好了,他没有丝毫犹豫,立马选择回到家乡安溪,重新找组织,继续干革命。当他把这段传奇经历告诉同志们时,所有人都惊呆了。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幸存,这是一种象征,一种连死亡都无法战胜的革命意志。 回到安溪后,傅有智像换了个人,更加成熟和坚定。他组建农会,发展党员,领导赤卫队打土豪、斗劣绅。很快,他成了安溪中心县委委员,后来还当选为官桥区革命委员会的主席。要知道,这可是安南永德地区第一个区级的苏维埃政权。 在他的带领下,安溪的革命事业搞得有声有色,百姓的生活也因为“减租减息”有了盼头。傅有智,这个死过一次的年轻人,真正把自己的第二次生命,燃烧在了他所信仰的事业里。 傅有智越是出色,敌人就越是恨得牙痒痒。明着来打不过,他们就开始玩阴的。 1933年,一个叫王观兰的民军副营长,假意向红军投降。为了让戏更真,敌人还煞有介事地发布了“通缉令”。傅有智和几位红二支队的主要领导人,没能识破这个圈套,应邀前往蓬莱温泉村的青云楼,商议接受“收编”的事。 结果,等待他们的,是一场早已布置好的鸿门宴。 1933年9月8日,傅有智再次被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青云楼事件”。这一次,幸运没有再次降临。9天后,在安溪县城的凤冠山,傅有智和他的战友们,从容赴死。 他第一次上刑场,19岁。这一次,他年仅22岁。 从19岁到22岁,短短三年,却是从死亡边缘到生命顶峰的三年。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活得比谁都炽热,比谁都滚烫。 我们今天的生活,不是凭空掉下来的。傅有智、许英宗,还有千千万万个像他们一样的人,用我们难以想象的牺牲和奉献,铺就了我们脚下的路。他们面对死亡时的从容,面对信仰时的坚定,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稀缺的精神力量。 傅有智的故事,最震撼我的,不是他死里逃生的奇迹,而是他活下来之后,没有丝毫退缩,反而以更决绝的姿态,重新投入到那片危险的战场。他用生命诠释了,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活了多久,而在于他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
1930年,蒋介石乘专列前往前线视察,被西北军大队骑兵包围,危急时刻,一个团长率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