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北大教授陈西滢冲进外国同事的房间,看见了妻子凌淑华衣衫不整地坐在床上。他神色镇定,给了妻子两个选择,让其一声不吭回了家。 凌叔华出生在北京一个官宦家庭,她爸当过广东布政使,家底厚实,从小就接受不错的教育。七岁时全家搬到南方,她在私塾学古典诗词和画画,后来进教会学校,接触西方文学,特别喜欢英文小说。1922年考上燕京大学,主修外语和文学,在校期间开始写短篇故事,讲的都是日常生活里的小事儿,比如家庭琐碎或街头见闻。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来中国,她在招待会上跟他聊得挺投机,泰戈尔对她的见解点头称赞。陈源呢,江苏书香门第出身,他爸是清朝进士,十六岁就去英国留学,在伦敦大学学经济学,1920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教西方经济学和文学。课堂上他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们记笔记记得飞起。 1925年,凌叔华一篇故事被指抄袭外国作品,闹得文坛沸沸扬扬,好些人公开批评。陈源跳出来写文章反击,一条条怼回去,特别是跟鲁迅那场论战打得火热。这事儿让凌叔华注意到陈源,她本来对诗人徐志摩有点意思,两人通信来往,但徐志摩同时追陆小曼,关系乱套。徐志摩只私下道歉,没公开站队。陈源借机表白,1926年两人结婚,婚礼简单,亲友举杯贺喜。婚后生了个女儿陈小滢,凌叔华在家带孩子,顺便写写东西,陈源忙教学和行政。1930年,陈源接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邀请,夫妇南下,新家在校园边上。陈源思想保守,坚持学校规矩,不让夫妻同校任职,拒绝给凌叔华安排教职。她在家闲着,偶尔写文章,陈源看后总说内容太局限于家常里短,没啥社会深度。她渐渐不爱分享,自己锁起手稿。夫妻交流少,日子过得单调乏味。 1935年秋天,武汉大学请来英国诗人朱利安·贝尔教英语写作,他二十七岁,剑桥毕业,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侄子。贝尔一到校,就受到陈源夫妇热情接待,他写信给母亲,说武大气氛像剑桥,还赞陈源夫妇。凌叔华三十五岁,才华横溢,两人很快就熟络起来。贝尔以请教中国文学为由,常去陈家拜访,带诗集讨论。他们的来往越来越频繁,贝尔的信里提到凌叔华越来越多,感情明显升温。 1936年初,两人找借口去北京幽会,住了二十天,贝尔信中说这是他东方冒险中最美的收获。校园里传闻四起,同事们议论纷纷,说看到他们在贝尔住所附近。陈源忙于学校事务,没太留意。一天,他从仆人那儿听说老婆去向,径直去贝尔住所,发现两人亲密状态。他没发火,就平静说回家或离婚。凌叔华选择回家,贝尔的职位受影响,很快辞职。陈源表面办欢送宴,私下信里警告贝尔别再联系老婆。贝尔离开武汉,去广州和香港跟凌叔华短会,然后回英国。这事儿闹大后,贝尔参与文学活动,但很快转投国际事务,报名西班牙志愿服务。陈源夫妇表面维持婚姻,但关系冷淡,几乎不说话。女儿长大后,从贝尔传记里知道此事,问父亲为啥不离婚,陈源说女性离婚丢脸,后来又补说老婆有才华,就不说了。这事件暴露了陈源的保守,他自以为守传统,其实让婚姻成空壳。 事件后,贝尔回英国,短暂写诗出版,然后1937年夏天加入西班牙志愿队,开救护车运伤员,中弹身亡。陈源和凌叔华继续住一起,吃饭时座位拉远,交流最小化。1947年,全家移居伦敦,陈源在大学教书,保持一贯作风。凌叔华专注绘画和回忆录,1953年出版英文自传《古韵》,献给伍尔夫和萨克维尔-韦斯特。她通过贝尔关系,从1938年起跟伍尔夫通信三年,伍尔夫看她手稿,还帮出版。凌叔华偶尔出席文化活动,1956年去新加坡南洋大学教书,但大多待伦敦。 陈源1970年去世,葬礼低调。凌叔华活到1990年,晚年收集艺术品。他们的婚姻到头都没散,但内部空洞,各自独立生活。这后续发展,让人感慨,表面体面下藏着多少无奈。
这是大文豪徐志摩的儿子徐积锴一家六口。徐积锴是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孩子。徐积锴十三岁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