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曾坦言:莫言是当代最被低估,最受委屈,最为老百姓说话的作家!如果一个人质疑莫言的作品,那他没有经历过六七十年代!莫言回忆小时候家里穷,即便有点可以吃的东西,也很难落到母亲嘴巴里。莫言说,他自己经常回忆起母亲把食物让给他吃而母亲自己吃野菜的情景。 莫言在散文《吃相凶恶》《忘不了吃》讲述了童年的饥饿和对吃的渴望。在小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等中,也反复书写了饥饿。在当代作家中,莫言是把饥饿这个主题书写到极致的作家。 这和那代作家的出生以及童年的贫困生活有关。正因为亲身的见闻和经历,让莫言在《丰乳肥臀》中写上官鲁氏“偷粮”的情节时,才让人触目惊心。母亲的亲身经历,被莫言写在了上官鲁氏的身上:她每天临下工之前,趁着磨坊里的幽暗,发疯般地吞咽粮食,胃袋沉甸甸地装满了粮食,哗啦,哗啦,哗啦啦地倾吐到木盆里。 在当代文学的璀璨星空中,莫言无疑是一颗极为耀眼的巨星。他以独特的 “魔幻现实主义” 风格,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巧妙融合,创造出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备全球视野的文学形式 ,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其作品在国内外都赢得了高度赞誉。 从《红高粱家族》中那片充满原始生命力的高密东北乡,到《丰乳肥臀》里宏大历史背景下的家族传奇,再到《生死疲劳》中通过轮回视角展现的中国近现代变迁,莫言构建起了一个庞大且充满奇幻色彩的文学宇宙。 在莫言的作品中,有一个独特而神秘的元素格外引人注目,那便是歌谣。这些歌谣或穿插于紧张刺激的情节之间,或作为开篇的引子,看似随意,却又与整个故事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就像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密码,等待着读者去破译;又似神秘的咒语,为小说增添了一层难以言喻的神秘氛围。 在莫言的《秋水》中,故事开篇便充满了传奇色彩。爷爷年轻时,在河北保定府犯下杀人放火的惊天之举,随后带着奶奶踏上逃亡之路,最终在高密东北乡这片荒芜之地落脚,成为了这片土地最早的开拓者 。他们在这里开荒种地,捕鱼狩猎,日子虽然过得提心吊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渐渐安定下来。 高密东北乡,这个在莫言笔下反复出现的地域,宛如一个神秘的异世界。这里的自然环境原始而粗犷,大涝洼子是它的标志性景观。每到夏秋之际,暴雨如注,旬日不绝,整个涝洼子被雨水浸泡,仿佛一片汪洋大海。罗罗索索的雨声和犹犹豫豫的白雾,昼夜笼罩着这片土地,给人一种压抑而神秘的氛围。 爷爷种下的高粱、谷子、玉米等农作物,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然而,就在收获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打破了平静。那洪水如猛兽般汹涌而来,黄色的浪涌如马头高,从四面八方向土山扑来。瞬间,洼子里水深数米,荒草被淹没,爷爷辛苦种植的庄稼也未能幸免。此时,奶奶正处于临盆之际,腹痛阵阵,生命在洪水的威胁下岌岌可危。 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土山上先后出现了几个不速之客,他们的到来,让原本就紧张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这些人物的命运在洪水中交织,他们的恩怨情仇、人生态度,都在这场灾难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而洪水,不仅是自然的灾难,更成为了故事发展的重要契机,它承载着生命的考验,也孕育着新的希望。 在这充满神秘与紧张氛围的故事中,白衣盲女的出现无疑是一个极具奇幻色彩的情节。当洪水肆虐,奶奶在生死边缘挣扎时,白衣盲女弹着三弦,缓缓唱起了那首神秘的歌谣:“绿蚂蚱。紫蟋蟀。红蜻蜓。白老鸱。蓝燕子。黄鹡鸰。绿蚂蚱吃绿草梗。红蜻蜓吃红虫虫。紫蟋蟀吃紫荞麦。白老鸱吃紫蟋蟀。蓝燕子吃绿蚂蚱。黄鹡鸰吃红蜻蜓。绿蚂蚱吃白老鸪。紫蟋蟀吃蓝燕子。红蜻蜓吃黄鹡鸰。来了一只大公鸡,伸着脖子叫‘哽哽哽 —— 噢 ——’” 白衣盲女的形象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气息,她身着白衣,双目失明,在洪水中不知从何而来。她的歌声伴随着三弦的声音,在空旷的土山上回荡,更增添了几分诡异的氛围。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音符,都仿佛带着一种神秘的力量,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 仔细分析这首歌谣,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歌谣中出现的绿蚂蚱、紫蟋蟀、红蜻蜓等生物,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生物链。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食物来源,同时又成为其他生物的猎物。这似乎在暗示着自然界中万物相生相克的规律,以及生命的脆弱与顽强。 然而,歌谣中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并非完全遵循常理。绿蚂蚱吃白老鸪、紫蟋蟀吃蓝燕子、红蜻蜓吃黄鹡鸰等奇特的组合,打破了人们对常规生物链的认知,使整个歌谣充满了奇幻色彩。这种奇幻的设定,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氛围,也让人不禁思考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老一辈的没苦硬吃,笑得好崩溃
【1评论】【4点赞】
10后宝爸
我就是老百姓,他替我说什么了?
法眼
我父亲日记里总是记录找东西吃的细节,我怀疑他儿时没好好吃过一顿饭。每天紧锁双眉,心神不宁,即使是最应该高兴的日子,儿时阴影始终挥之不去。如今祖国强大,想念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