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9月,唐闻生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从此她远离了工作多年的外交系统。

航天科技追梦人 2025-08-30 06:13:04

1977年9月,唐闻生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从此她远离了工作多年的外交系统。几年以后,她被分配到中国日报社工作,此后又在铁道部长期任职。 这个转折点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但没能改变她对国家的赤诚之心。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位外交舞台上的耀眼明星其实是个“纽约姑娘”。 唐闻生1943年春天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父亲唐明照是后来新中国首任联合国副秘书长,母亲张希先则是燕京大学“一二·九”运动的先锋。 她在曼哈顿格林威治村度过童年,英语成了她的母语。谁能想到,这个在纽约长大的小女孩,日后会成为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贴身翻译呢? 九岁那年,她随父母回到祖国。刚开始连中文都说不好,靠着《木偶奇遇记》这样的儿童读物自学中文。 她的语言天赋很快显现,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只用了三年时间就读完五年的课程,连跳两级。这样的天赋让她很快被外交部相中,1965年4月,她走进了外交部大门。 刚开始她也会紧张得说不出话。第一次见到周总理时,她连准备好的自我介绍都忘得一干二净。最惊险的是1966年在武汉,她被临时抽调为毛主席做同声传译,紧张得几乎晕倒。 幸亏那天毛主席没有发表讲话,否则可真要出大洋相了。这些经历让她明白,翻译工作不只是语言转换那么简单,更肩负着沉甸甸的国家责任。 她拜师“红墙第一翻译”冀朝铸,日夜苦练。短短几年间,她就从那个会晕场的小姑娘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优秀翻译。 1970年巴基斯坦总统访华,她敏锐地捕捉到对方话语中隐含的尼克松希望建交的信号,准确传达给毛主席,得到了伟人的赞许。这是中美关系“破冰”的前奏,她成了这段历史的直接见证人。 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48小时高强度谈判中,她的表现让基辛格都开玩笑说“南希·唐(唐闻生的英文名)完全可以去竞选美国总统”。 她机敏地回应:“您夸我,其实在夸自己能力够格当总统吧?”引得举座皆笑。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她更是站在中美领导人之间传译历史性对话,虽然镜头没有捕捉到她,但她却是那个“撬动地球的支点”。 她与领导人之间有着超乎工作关系的温情。周总理宴会上贪杯,她急得当场“闹脾气”;毛主席调侃她改名“唐闻死”,她笑着摇头。这些点点滴滴,展现了她真诚率直的一面。 31岁那年,她成为外交部美大司副司长,是当时最年轻的副司级女干部。 但命运在1977年给了她一个急转弯,34岁的她被下放到“五七干校”,从外交桌前走向稻田,插秧、挖地、住土房。有人叹息“明珠蒙尘”,她却说:“外交官得懂中国土地的温度。” 在干校的日子肯定不好过,但她挺过来了。 1978年11月离开干校后,她等来了新的机会——参与创办《中国日报》,这是新中国第一份全国性英文报纸。她把关每篇稿件,坚持“用世界听得懂的话讲中国故事”。 1986年,43岁的她再次转身,调任铁道部外事局局长。那时中国铁路亟待技术引进,她带着团队全球谈判。 德国人质疑中国技术标准,她甩出数据据理力争;法国人压价高铁设备,她用外交手腕周旋。十三年来,她参与推动的京九铁路、广深准高速铁路项目,成了中国铁路冲向世界的起跑线。 1999年退休后,她也没闲着,先后担任中国侨联副主席、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2024年,81岁高龄的她荣获“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这是对她一生贡献的最高肯定。 她一生没有结婚,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晚年在北京过着低调的生活,满屋藏书为伴。 从纽约街巷到红墙之内,从稻浪翻滚到铁轨纵横,她的人生经历了巨大转变,但始终保持着那份初心和才华。 唐闻生的故事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才华不会被时代埋没,只会在新的土壤里长出参天模样。 她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人生未必只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忠于自己的热爱和信念,同样可以活出丰富而有意义的一生。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唐闻生》 环球在线《独家专访:唐闻生印象——她在丛中笑》 人民网《唐闻生:第一次翻译时险些晕倒》

0 阅读:0
航天科技追梦人

航天科技追梦人

航天科技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