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30岁事业有成的梁启超和黄花大闺女王桂荃同房,梁启超突然严肃地说

航天科技追梦人 2025-08-30 10:18:39

1903 年,30 岁事业有成的梁启超和黄花大闺女王桂荃同房,梁启超突然严肃地说道:“我是一夫一妻制的倡导者,这辈子只有一个妻子便是李蕙仙,而你只能是丫头,生下的孩子也不能喊你娘!” 这句话像一根冰冷的针,扎进了王桂荃的心里。可她没得选,只能点头答应。她原本就叫王来喜,这名字带着俗气的期盼,却仿佛注定了一生的坎坷。 她出生在四川广元一个贫苦农家,不久母亲病逝,四岁那年父亲也撒手人寰。 继母视她为灾星,将她卖给人贩子,整整六年间,她被转卖了四次,最后到了贵阳李家,成为大小姐李蕙仙的贴身丫鬟。 1891年,李蕙仙嫁给梁启超,王来喜作为陪嫁丫鬟进入梁家。梁启超觉得“来喜”这名字太俗,为她改名“王桂荃”。 王桂荃在梁家勤谨能干,甚至负责管理家中财政,深得梁启超夫妇信任。 李蕙仙与梁启超婚后多年,仅育有一子梁思成,且体弱多病,夫妻俩担心养不活他,梁家香火难以为继。 于是,李蕙仙主动劝说梁启超纳王桂荃为妾,以求子嗣兴旺。梁启超最终同意了这件在他这位一夫一妻制倡导者看来颇为矛盾的事。 王桂荃婚后虽无名分,被称为“王姑娘”或“王姨”,却始终尽心尽力为梁家付出。她不仅承担了大量家务,更在李蕙仙身体不佳时,成为家庭的支柱。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携家眷流亡日本14年。 期间,大字不识的王桂荃,竟自学学会了日语,说得一口流利的东京话,经常出面帮梁启超处理对外事务,成了他事业上的得力助手。 梁启超曾在家信中写道:“非王姨司我饮食不可,此女之忠勤,胜男子十倍。” 或称赞她是“家庭中极重要的人物”。 王桂荃为梁启超生下了六个孩子(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思礼)。 按照约定,这些孩子都不能喊她“娘”。然而,孩子们将王桂荃的付出看在眼里,都对这位没有名分的母亲充满了尊敬与爱戴。 他们管李蕙仙叫“妈”,私下里却都管王桂荃叫“娘”。王桂荃对所有的孩子,包括李蕙仙所生的三位,都视如己出,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梁思成回忆,有一次他考试成绩不好,李蕙仙气急之下用绑了铁丝的鸡毛掸子抽他,王桂荃立刻冲上去将梁思成护在怀里,鸡毛掸子都抽在了她身上。 事后,她还耐心教育梁思成:“人家学一遍,我就学十遍。不刻苦读书将来要吃亏的。 你看你爹这么有学问了,当年还是天天都要读书。” 她甚至曾在照顾李蕙仙女儿梁思庄时,不幸失去了自己九岁的女儿。 1924年,李蕙仙因乳腺癌病逝。1929年,梁启超也因医疗事故撒手人寰。临终前,他满怀歉疚地将九个子女托付给王桂荃:“孩子们……拜托了!” 王桂荃泪流满面地承诺:“先生放心,孩子们有我呢。” 为了这句承诺,她开启了艰难困苦的后半生。 梁启超去世时,家里财务拮据,孩子们都还在读书,最小的梁思礼才五岁。所有重担都压在了王桂荃一人肩上。 她变卖家产,包括梁启超的旧楼和故居“饮冰室”,靠着打零工、做缝补、甚至沿街叫卖,含辛茹苦地供养九个孩子读书求学。 抗战爆发后,生活愈发艰难,但王桂荃哪怕四处借贷,也坚持要让孩子们受到最好的教育。她先后将孩子们一个个送进南开大学等高等学府,甚至送出国门深造。 1941年,她凑足四百美元,将最小的儿子梁思礼送上了去美国留学的轮船。 王桂荃的倾心付出,最终成就了梁家“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佳话。 然而,这位为梁家奉献一生的伟大母亲,晚年却遭遇了不幸。 文化大革命期间,年过八旬的王桂荃因“保皇党梁启超的老婆”这项帽子受到冲击,家产被抄,房屋被占,被迫搬进阴暗破旧的牛棚,忍受饥寒交迫。 1968年,85岁的王桂荃身患肠癌,孤零零地在牛棚中溘然长逝,临终前想见孩子们一面的愿望也未能实现,抱憾而终。彼时,她的子女们分散各地,甚至无法为她收殓骨灰。 直到1995年,梁思达和梁思礼等梁家后代,才在梁启超与李蕙仙的合葬墓旁,为王桂荃立了一棵“母亲树”——一棵白皮松,以纪念这位为梁家付出一切却长期未被正式承认的“娘”。 梁思礼的女儿梁红曾动情地说:“没有她,哪有梁家的今天?” 这棵树,象征着王桂荃洁白高尚的品德和永续的母爱,也终于让她的付出在历史上留下了应有的印记。 王桂荃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被时代矛盾裹挟的一生。 她用自己的坚韧、智慧和无私的母爱,在艰难岁月中默默支撑起一个大家庭,培育了多位国家栋梁。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王桂荃》

0 阅读:9

猜你喜欢

航天科技追梦人

航天科技追梦人

航天科技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