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没水了,三峡大坝水位162米,能放水提升吗? 这些年,一到秋冬季节,鄱阳湖的新闻总是让人揪心。 鄱阳湖多年平均最大通江湖体面积2818平方公里,最大蓄水量132亿立方米。 现在鄱阳湖通江水体面积291平方公里、容积9.25亿立方米,分别缩小至年最高水位时的1/13、1/31。 原本波澜壮阔的大湖,现在真的变成了"一条线"。 湖底那些平时被水淹没的草洲全都露了出来,形成了"大地之树"的奇特景观。 说起来好看,但这背后的问题可不小。 为什么鄱阳湖会变成这样? 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上游的水被拦住了。 鄱阳湖的水主要来自两个地方:一是江西境内的赣、抚、信、饶、修五条河流,二是长江干流通过湖口倒灌进来的水。 三峡大坝确实会影响长江的流量,但鄱阳湖枯水期主要还是因为本地降雨少,五条河流来水不足。 再说三峡大坝现在162米的水位,这个数字听起来很高,其实还在正常调节范围内。 三峡水库的正常蓄水位是175米,汛期防洪限制水位是145米,162米正好在中间位置,说明水库还有不少调节空间。 但三峡大坝放水,真的能让鄱阳湖"解渴"吗? 这就要说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每年汛期5-6月份,三峡水库要放水腾库容,为防洪做准备。 这时候长江水量增加,确实会给鄱阳湖区带来防洪压力。 可到了枯水期,情况就不一样了。 长江水位高的时候,确实会有水倒灌进鄱阳湖。 当鄱阳湖比长江还低的时候,放再多水也是直接顺着长江往下游跑,不会拐弯进湖的。 这就像两个水杯,高的往低的倒水容易,低的想"吸"高的水?那得有抽水机才行。 鄱阳湖排入长江的1960—2022年平均径流量1470亿立方米,占长江下游大通水文站径流量的16.7%。 这说明鄱阳湖平常是往长江"供水"的,而不是从长江"取水"。 那现在到底应该怎么办? 单纯指望三峡大坝放水救急,显然不现实。 江西省已经启动了应急预案,启动了鄱阳湖水生生物保护红色预警和长江江豚保护红色预警。 这不是小事,鄱阳湖可是"微笑天使"江豚的重要栖息地,在此生活的江豚数量达500头,占长江流域江豚总数的近一半。 除了保护动物,当地还要保证民众用水。 都昌县已经启动了"三级提水"工程,就是用水泵把深处的水抽上来,供应给沿湖居民。 说到底,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问题。 气候变化让降雨分布更加不均。 上游水利工程改变了原有的水文节律。 再加上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增加,多重因素叠加才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有人提出在鄱阳湖建闸控水,就像太湖、巢湖那样。 听起来很合理,但鄱阳湖是个过水性湖泊,五条河的水都要从这里流向长江。 一旦建闸,整个流域的水文生态都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这个决定可不能轻易做。 未来怎么办? 短期内,只能通过优化现有水利工程调度,尽量减缓干旱影响。 长期来看,需要在整个长江流域层面统筹考虑。 既要保障防洪安全,又要维护生态平衡,还要满足各地用水需求。 这不是三峡大坝一个工程能解决的问题,也不是江西一个省能解决的问题。 需要各部门、各地区协调配合,在流域尺度上统一规划、统一调度。 鄱阳湖的今天,可能就是其他湖泊的明天。 面对气候变化和发展需求的双重挑战,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工程思维,而是系统性的智慧。 毕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是长久之计。 信息源: 中新网《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跌破8米极枯水线》
丹江口水库水位达到正常蓄水位170米时,其水域总面积约为1022.75平方公里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