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大夫的家人也来了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80周年,天安门广场将进行有史以来

炎左吖吖 2025-09-03 10:42:54

白求恩大夫的家人也来了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80周年,天安门广场将进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阅兵式。在这庆祝胜利,缅怀先烈的历史时刻,我们也不能忘记当年无私支援我们的外国友人。 9月,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庄严举行。 在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的重要时刻,一群特殊的客人远渡重洋而来。 他们是当年无私支援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的后代。 其中,白求恩大夫的孙女莱斯利·白求恩,从加拿大渥太华带来了祖父的战地日记。 柯棣华大夫的侄女苏曼加拉·博卡,从印度孟买带来了家族的珍藏相册。 他们的到来,不仅是为了追忆先辈的足迹,更是为了延续那份跨越国界、历经战火淬炼的深厚情谊,见证用生命与鲜血凝结的人文精神如何穿越时空,在80年后的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这份情谊的起点,是八十多年前烽火连天的中国战场。 当日本法西斯践踏中华大地,中华民族面临存亡危机之时,众多国际友人毅然选择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 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度,拥有不同的信仰,却怀揣着共同的目标,支援中国抗战,捍卫人类正义与和平。 其中,医疗支援是最为直接和感人的篇章。 1938年,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胸外科专家诺尔曼·白求恩,率领医疗队奔赴中国最艰苦的晋察冀边区。 他不仅在前线救治了大量伤员,还培养了大批医务人员,并曾连续工作数十小时为伤员手术。 不幸的是,他在抢救伤员时感染,在1939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同样,印度医生柯棣华作为印度援华医疗队成员,在1938年抵达中国。 他在硝烟中救治军民、培养医护人员,积劳成疾,于1942年病逝,年仅32岁。 毛泽东曾深情地评价,“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此外,还有来自德国、奥地利、罗马尼亚、波兰等多个国家的医生,组成了国际援华医疗队,他们在缺医少药、环境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高超的医术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拯救了无数生命,甚至有人像英国女医生高田宜、罗马尼亚医生柯让道一样,将生命永远留在了中国。 这些国际友人的行动,远非一时的冲动。 白求恩在出发前,不顾自己肺结核未完全康复的状况,毅然告别亲人。 柯棣华在来华途中得知父亲去世的噩耗,他强忍悲痛,在给家人的信中表达了对苦难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选择继续留在战火纷飞的中国。 他们的动力,源于对法西斯主义的憎恨,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中国人民深沉的同情与信任。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通过《西行漫记》向世界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 德国共产党员汉斯·希伯不仅用笔战斗,更最终血洒山东沂蒙山区,被誉为“洋八路”。 美国医生马海德选择留在延安,并最终加入中国国籍,将一生奉献给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 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发起工业合作社运动,在经济战线上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战。 八十年光阴流转,这份在血与火中凝结的情谊并未随硝烟散去,反而历久弥新。 白求恩的远亲沃伦·白求恩,作为加拿大—中国友好协会多伦多分会主席,近年来多次携家人访华,参加抗战纪念活动。 他感慨于白求恩精神在中国的广泛传扬,认为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奉献精神,对于当今世界的年轻人而言,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真正的价值,在于为崇高的信念付诸行动。 柯棣华的侄女苏曼加拉·博卡医生,则从家族传承中深刻体会到叔叔所代表的国际主义精神。 “用生命诠释了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在正义事业中的团结与担当。” 她多次访华,感受到中国人民对历史的铭记和对友谊的珍视。 2014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印度期间,还会见了柯棣华的家族代表,向其颁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友谊奖,表彰该家族长期致力于中印友好事业。 这些后人的追寻,不仅是家族记忆的延续,更成为国与国之间友好纽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友人的援华义举,其意义早已超越了一时一地的军事援助。 八十年后的今天,在北京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白求恩用过的手术器械、柯棣华留下的珍贵照片,静静地诉说着过往。 国际友人的后代们在此驻足、凝视,与中国老兵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历史的细节或许会随时间模糊,但精神的光辉却能穿透时空。 白求恩、柯棣华以及所有国际友人的名字,早已深深镌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也铭记在中外友好交往的史册上。 他们的故事提醒着我们,在面对全球性的挑战时,守望相助、命运与共是人类唯一的出路。 这份源于八十年前战火的情谊,如同不熄的火种,继续照亮着通往和平与理解的道路,启迪着后世为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友爱的世界而共同努力。 主要信源:(中国青年报——白求恩家族代表“拖家带口”来华纪念抗战胜利)

0 阅读:0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