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人工智能分析的可怕之处!哈马斯发言人阿布·奥贝达和家人,在18个月当中,一

世界聚焦点 2025-09-04 11:50:30

这就是人工智能分析的可怕之处!哈马斯发言人阿布·奥贝达和家人,在18个月当中,一直待几天就换一个地方,最终,还是被以色列空军抓住,直接空袭全家9人全部身亡。 2025 年 8 月的一天,五枚导弹从不同方向精准击中加沙城里马尔社区的一栋公寓楼,这位在 18 个月里跟追踪者玩着捉迷藏的哈马斯发言人,最终和家人一起葬身废墟,以色列国防部长随后在社交平台上高调祝贺这次“完美执行的行动”,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技术碾压的得意劲儿。 这事儿说穿了,就是遇上了会算账的机器,以色列人搞出来的那些人工智能系统,早就在加沙地带织起了一张无形的大网,那个叫“福音”的系统,听着名字挺温柔,干的却是追命的活儿,它能把卫星拍的照片、无人机传的画面、甚至手机信号塔里流动的数据全都揉到一块儿分析。 还有个叫“薰衣草”的系统更绝,给加沙两百多万人都打了分,从 1 到 100,分数高了就可能被盯上,就像给每个人头上都悄悄贴了张危险标签,奥贝达换地方再勤快,可他用手机、连 Wi-Fi、跟人说话这些日常举动,早就被这些系统偷偷记下来,变成了一堆数据点。 以前情报人员要锁定一个目标,得交叉核对好几个来源的信息,忙上一周都不一定有结果。现在有了这些 AI 系统,30 分钟就能搞定,效率提了可不是一星半点,奥贝达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他换地方的规律、停留的时长,甚至每次落脚时周围的信号变化,都被 AI 悄悄摸透了,以军前参谋长说这系统让他们有了类似《黑客帝国》里的实时情报能力,这话虽然夸张,但确实戳中了要害——在算法眼里,再狡猾的狐狸也藏不住尾巴。 这些 AI 系统不光能追人,还能快速生成打击目标,以前以军一年也就新增 50 个目标,现在“福音”一天就能弄出 100 个来,在加沙打仗的时候,他们甚至平均每分钟就能打两个目标,这速度搁以前想都不敢想。 为了赶效率,以军后来连审核标准都放宽了,以前得两个不同渠道确认才行,后来一个就行,有时候看着是男性就可能被算成目标,奥贝达这样的高级别目标,自然早就被 AI 重点标记,他家人的信息也可能通过手机信号、社交关系这些数据被关联上,结果就是一炸就是一窝。 说起来这些系统也不是不会出错,阿拉伯语分析工具经常闹笑话,分不清那些暗语到底啥意思,可就算这样,以军还是爱用 AI,因为人工分析太慢了,他们算平民伤亡的时候更简单,看看信号塔里有多少手机信号,再跟预估居民数一比,只要不超过 25% 就敢炸。 这种算法里的“可接受伤亡”,到了现实里就是活生生的人命,人权组织说,为了杀一个哈马斯低级成员,以军能接受 15 个平民伤亡,要是针对高级成员,这个数字还得往上飙。 奥贝达的结局,说白了就是现代战争里技术碾压的缩,。AI 把战争变成了一场数据游戏,每个人的日常轨迹都成了可分析的参数,躲得越勤,留下的数据痕迹可能反而越多,这种用算法追猎的方式,比传统侦察手段更隐蔽,也更冷酷,机器不会累,不会心软,只要数据在更新,它就能一直追下去。 当技术突破了伦理的约束,当效率优先于审慎,所谓的“精准打击”就可能变成另一种形式的滥杀,这场算法主导的追猎游戏里,没有真正的赢家,只有越来越冰冷的战争机器,和那些在数据洪流中无辜逝去的生命。

0 阅读:0
世界聚焦点

世界聚焦点

聚焦全球,捕捉新闻关键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