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差3票!最新表决结果出炉,特朗普没有想到,自己说过的话竟然是真的,只在就任总统

鉴清评趣 2025-09-05 11:37:13

相差3票!最新表决结果出炉,特朗普没有想到,自己说过的话竟然是真的,只在就任总统那一天是真真正正的“独裁者”。其他时候的他并不是“独裁者”,不可以随心所欲,这里的独裁者当然是对照其他美国总统而言的,用以凸显特朗普的疯狂行径和颠覆式行为做派。 2025年4月的关税政策,是这场风暴的起点。特朗普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对全球贸易伙伴祭出"对等关税",基准税率锁定10%。更早之前,他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向中国、加拿大等国挥动关税大棒。 但法院的裁决书撕开了这层"紧急状态"的遮羞布——征收关税的权力属于国会,总统无权越界。这并非首次警告,5月国际贸易法院就曾裁定部分关税非法,如今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的判决,不过是对总统权力越界的再次确认。 特朗普的愤怒在社交媒体上喷薄而出。他宣称法院"完全错了",坚持"所有关税依旧有效",甚至抛出"撤销关税将摧毁美国"的惊悚论断。这种将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做派,与其在关税问题上的强硬姿态一脉相承。 白宫迅速跟进辩护,司法部长邦迪更明确表示将上诉至最高法院。但裁决生效前的45天缓冲期,让这场法律战充满变数——若最高法院保守派大法官延续倾向,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或将继续挥舞。 这场权力博弈的深层逻辑,藏在总统与国会的百年角力中。自9·11事件后,国会不断向总统让渡外交权力,最高法院的克制态度更助长了行政权的膨胀。特朗普第一任期便通过攻击建制派扩大权限,第二任期更将这种趋势推向极致。 2024年最高法院裁定总统对其官方行为享有广泛豁免权,相当于拆除了最后的权力制衡栏杆。如今他能在关税、移民、军事行动等领域为所欲为,正是这种权力结构失衡的必然结果。 国际社会的反应印证了这种失衡的代价。印度输美商品关税飙升至50%的案例极具代表性——其中25%来自"对等关税",25%源于购买俄罗斯石油的惩罚性措施。若法院最终认定"对等关税"违法,莫迪政府虽仍需承受25%的重税,但至少能松口气。 日本、韩国等口头协议国放缓贸易谈判,欧盟准备反制措施,这些连锁反应都在削弱美国的经济影响力。更讽刺的是,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反而推动了中欧合作,德国博世、法国达索等企业纷纷提议与中国设立联合研发基金,这种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或许正是对"美国优先"最辛辣的讽刺。 国内层面的撕裂同样触目惊心。特朗普与加州州长纽森的冲突,将联邦与地方的权力争夺摆上明面。他绕过州政府调动国民警卫队,创下1965年以来总统未经请求动用州武装的先例。纽森直指这是"独裁者所为",而加州作为占全美GDP12%的"净贡献州",其反抗底气源于经济实力。 这种中央与地方的对抗,与共和党内部的分裂形成共振——当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嘲讽泽连斯基"乞讨"时,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麦考尔不得不公开澄清"本党绝不认同绥靖政策",党内的鹰派与民粹派已陷入无法调和的矛盾。 从撤军威胁到核保护伞争议,从清算政敌到公开肯尼迪遇刺档案,特朗普的每个决策都带着"政治暴走族"的疯狂气质。他像拆解积木般摧毁战后国际秩序,却对权力失控的后果浑然不觉。 当他说出"美国将被彻底摧毁"时,或许未曾意识到,真正被摧毁的可能是美国赖以立国的制度根基。这场由关税引发的法律战,终将演变为对总统权力边界的终极拷问:当行政权突破三权分立的框架,民主制度还能承受多少次这样的冲击? 这场权力风暴最终会如何收场?是最高法院的保守派大法官为特朗普保驾护航,还是法律制度完成对行政权的最后制衡?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0 阅读:0

猜你喜欢

鉴清评趣

鉴清评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