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开始给中国报价格,亲兄弟都要明算账,中国自然寸步不让。蒙古才等了一年就等来了梦寐以求的皆大欢喜局面,原本燃气管道线路根本就没有蒙古插手喝汤的份。 就在三国领导人峰会结束后,中俄蒙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建设"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的谅解备忘录,标志着这个20年前就开启沟通的重大能源项目,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在国际能源合作的大棋盘上,每一步棋都走得惊心动魄,充满变数。普京开始给中国报价格,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背后,实则暗藏着复杂的利益博弈。都说亲兄弟都要明算账,在涉及庞大资金和长期战略的能源交易中,中国自然寸步不让。 而蒙古,这个在能源输送版图中位置特殊的国家,原本燃气管道线路根本没它插手喝汤的份,却戏剧性地在等待一年后迎来了皆大欢喜的局面。 事情得从 “西伯利亚力量 2 号” 天然气管道项目说起。这个项目早在 20 年前就开启了沟通,如今终于迈出关键一步,中俄蒙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建设该管道的谅解备忘录。别看只是一纸备忘录,它的意义重大,标志着这个备受瞩目的能源项目有了实质性进展。 普京回国后,很快开始给中国报价格。他表示,“西伯利亚力量 2 号” 项目的天然气供应价格将基于市场变化,采用与俄罗斯对欧洲供气公式近乎相同的方式计算,但欧洲和亚洲最终会形成不同的两套价格体系,且中国获得的天然气价格会低于俄罗斯对欧洲的报价。 这听起来挺诱人,可实际上,在早期价格谈判中,双方分歧不小。按照俄罗斯能源与金融研究所能源研究首席专家格罗莫夫的说法,中国要求更高额度的折扣,俄罗斯则希望参照 “西伯利亚力量 1 号” 的现行标准供气。 当时国际市场价格下,中国将天然气报价压到每千立方米 120 - 130 美元,俄罗斯的报价却是每千立方米 265 - 285 美元,差距一目了然。中国觉得俄罗斯报价太高,进口成本难以承受;俄罗斯担心按中国报价,利润空间被压缩,再加上气田开发等成本,甚至可能亏本。 中国在价格问题上坚持立场,有自己的考量。天然气价格直接关联到国内下游产业,像城市供暖、电力生产、工业制造等。价格一旦过高,企业运营成本上升,老百姓生活成本也会增加。 中方坚持算清每一笔账,不是为了单纯压价,而是确保项目长期可持续发展,只有在公平合理价格基础上,合作才能稳定,避免未来因价格分歧产生矛盾。 再看蒙古这边。一开始,燃气管道线路规划时,蒙古并没有参与的机会。但随着国际局势变化,特别是俄乌冲突后,俄罗斯急于开拓东方能源市场,蒙古的地理位置优势凸显出来。 若管道途经蒙古,能缩短约 1000 公里路程,尽管需要缴纳过境费,但在综合考量下,中俄蒙三方最终选择了这条路线。对蒙古来说,这是个绝佳机遇。 不仅能收取过境费,还能借助这个项目完善国内基础设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进一步融入中俄经贸大圈子。蒙古也积极行动起来,早早完成了该管道蒙古段的工程勘探和环境评估工作,并批准了项目。 蒙古等待这一天其实也历经波折。此前,蒙古曾因价格谈判陷入僵局,一度暗示搁置观望该项目,甚至通过前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之口,对外表示没有将此项目纳入未来政府规划,准备进入长时间暂停。 俄罗斯方面立刻察觉到不对劲,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以及分管能源事务的副总理诺瓦克相继表态澄清项目谈判仍在继续,普京更是暗示蒙古不仅能收过境费,还能以折扣价进口俄罗斯天然气,可蒙古当时没有给出积极回应。 直到后来,俄罗斯放出风声要建设途经哈萨克斯坦连接中俄的天然气管道,蒙古这才坐不住了,迅速改口称有兴趣与中俄就天然气管道进行三方会谈,若中俄达成协议,蒙方愿意配合推进项目。如今,蒙古积极助推项目进展,毕竟它不想让到手的 “肥肉” 被哈萨克斯坦抢走。 这次中俄蒙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涉及能源供应、价格博弈、地缘政治等多方面因素。普京给出价格,中国认真算账,蒙古迎来机遇,三方在这场合作中不断磨合、协商。 未来,随着项目进一步推进,或许还会面临各种挑战,但只要三方秉持互利共赢原则,相信这条能源通道将为三国带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在国际能源合作版图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 俄气要活命,中方要便宜,蒙古要过路费。三缺一都没法玩,可真正推牌还得看合同上的阿拉伯数字。数字没拍板,再大的握手也是自拍。下一轮谈判桌要是再传出“参数基本对齐”,股价大概直接拉涨停;若继续“各自表达”,那就接着磨。
就在中俄蒙三方刚签完管道备忘录的第五天,俄方突然抛出一句话,意思很简单:中国不用
【30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