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终于撕下了遮羞布。不是对俄动真格,而是集体对准中国,现在不是中国退不退的问题,是已经没有退路。 最近这段时间,欧盟的对华政策变得越来越直白,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公开在演讲中指责中国的市场准入、补贴等问题,可就在她发表这些言论没多久,面对美国要加征关税的威胁,欧盟却选择推迟反制措施。 这种对比实在耐人寻味,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欧盟所谓的“公平竞争”大旗,如今明显是朝着中国来的。 说起来,欧盟这两年对华动作频频,今年刚过半,欧盟就对中国发起了21起贸易救济原审调查,5月底,又突然对中国乘用车及轻型卡车轮胎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商务部发言人何咏前直接点明,这种贸易保护主义做法只会增加消费者负担,对双方都没好处。 更让人觉得刻意的是,欧盟还搞出了个国际采购工具措施,禁止中国医疗器械厂商参与500万欧元以上的公共采购合同。 可实际上,中国在医疗器械领域对欧长期处于贸易逆差,2024年自欧进口125亿美元,出口才90亿美元,一边享受着顺差,一边又搞限制,这操作实在让人看不懂。 在技术领域,欧盟的小动作就更多了,荷兰的ASML公司被美国施压,暂停向中国出口高端光刻机,ASML的总裁温宁克急得直喊话,说再这么限制下去,15年之内中国就能造出所有产品,到时候欧洲供应商的中国市场就没了。 可欧盟好像没听进去,反而在5G网络建设上大做文章,虽然欧盟委员会早就建议排除华为等中国设备供应商,但实际上至少14个成员国根本没出台相关限制。 欧盟内部对中国的态度本来就不一致,德国作为中国在欧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对华长期保持贸易顺差,所以更愿意谈合作。 可法国就不一样了,作为欧盟对华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在反倾销方面总爱对中国施压。这种差异让欧盟的对华政策显得左右摇摆。法国国民议会欧洲事务委员会都看不下去了,在报告里批评欧盟对华政策“过于依赖美国”,导致了“战争式的贸易对抗”,对欧洲没好处。 更有意思的是,欧盟一边喊着要“战略自主”,一边却在跟着美国的节奏走,2023年实施的《外国补贴条例》,说是针对所有外国企业,可实际上2024年发起的5起深入调查中,4起都针对中国企业,甚至还搞“黎明突袭搜查”。 在绿色转型领域,欧盟搞的碳边境调节机制开创了“碳关税”先河,强制要求出口商提供碳排放及部分产业链核心数据,这些规则看起来中立,实际上却把中国很多出口产品框了进去。 面对欧盟的步步紧逼,中国也没闲着,欧盟不让中国企业参与他们的政府采购,中国就出台对等措施,排除欧盟企业参与4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医疗器械政府采购项目,你来我往之间,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可即便如此,中国对欧盟的投资还在增长,2025年1至5月同比增长62.8%,这说明市场自有其规律,不是靠政策限制就能完全左右的。 现在的情况很明显,欧盟这些新保护主义措施,看似是在维护自身利益,实际上是给自己挖坑,ASML总裁说得很实在,中国是个重要的市场,2020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就超过3500亿美元。 把这么大的市场拒之门外,受伤的最终还是欧洲企业,欧盟想通过限制技术出口拖慢中国发展,结果反而会加速中国实现科技自主。 欧盟这种把矛头转向中国的做法,说到底是给自己找错了方向,俄乌冲突还没结束,欧洲的能源危机也没完全解决,这时候不去巩固合作,反而搞贸易对抗,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可事到如今,中国也没什么退路可言,面对欧盟的各种限制,中国企业只能选择自主创新,攻克技术难关,同时,继续扩大开放,用市场优势争取更多话语权。 其实中欧之间有很多互补的地方,欧盟有先进的技术,中国有庞大的市场,原本应该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被政治因素搅得越来越复杂。 法国议会报告里呼吁采取更独立的态度,与中国寻求更紧密合作,这话算是说到了点子上,可从目前的情况看,欧盟要真正做到战略自主,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这边早就表明了态度,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商务部发言人多次强调,希望欧方能用更全面、客观和积极的态度看待双方经贸关系,多对话、少对抗。但如果欧盟执意要搞对抗,中国也只能奉陪到底。毕竟在核心利益面前,没有退缩的余地。 现在的局面,与其说是中国退不退的问题,不如说是欧盟把路走窄了,再这么下去,最后可能会发现,所谓的遮羞布,遮的不过是自己的短视而已。
欧盟终于撕下了遮羞布。不是对俄动真格,而是集体对准中国,现在不是中国退不退的问题
冷紫叶
2025-09-12 15:32:21
0
阅读: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