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3岁小红军罗玉琪过草地时突然腹痛不止,碍于女同志就跑远处去方便,不

混沌于浮云 2025-09-12 17:45:23

1935年,13岁小红军罗玉琪过草地时突然腹痛不止,碍于女同志就跑远处去方便,不料返回后竟发现草地已空无一人...... 罗玉琪出生在1922年,四川阆中人,家里穷得叮当响,父母早早没了,由姐姐拉扯大。1933年,她才11岁,就瞒着姐姐报名参加了红军,加入红四方面军4军10师新剧团,主要干宣传演出的活儿。那时候,她背着小包裹跟着部队走,学着吹拉弹唱,在行军空隙给战士们表演节目,帮着鼓劲儿。部队在川陕根据地打仗时,她也帮着运东西,照顾伤兵,慢慢适应了那种天天挨饿的日子。长征前,她随部队转移了好几回,学会了怎么在路上省着吃东西。 1934年北上时,她翻雪山,脚冻伤了,但还是一步步往前挪。进入草地前,她已经习惯了嚼野菜顶饥,扛着宣传旗走在队伍中间。1935年8月,部队进松潘草地,她继续干演出的事儿,在营地搭简易台子唱革命歌。草地天气变幻莫测,她裹紧衣服,踩着泥地往前赶路。那时候,她身体瘦弱,但意志硬朗,见过战士们互相分干粮,帮着包扎伤口。腹痛前,她已经走了好几天,身体累得不行,但没掉队。 罗玉琪的早年经历其实挺典型的,很多穷家孩子那时候都这样投身革命。她从一个农村丫头变成红军战士,靠的就是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剧团的工作让她接触到不少文化知识,虽然条件差,但她学得快,表演时总能带动大家的情绪。长征路上,她不光是唱歌,还帮着做后勤,运弹药,煮饭什么的都干过。雪山那段,她脚伤了,肿得老高,但部队强调互助,她就靠同志们拉一把继续走。草地前,部队粮食短缺,她和大家一样,吃草根树皮,身体虚弱下来。她的故事告诉我们,革命不是喊口号,而是实打实的苦熬。那些年幼战士的贡献,往往被忽略,但他们撑起了队伍的脊梁。 1935年深秋,罗玉琪在草地行军中腹痛发作,因为队伍有女同志,她离开队伍到远处解决。返回时发现队伍不见踪影。她沿着记忆中的方向追赶,但草地广阔,没有路标,很快就迷失了方向。夜里,她点火取暖,节省口粮,只剩半块窝头。她独自面对饥饿和寒冷,继续前行。途中,她陷入沼泽,勉强脱身。接着,她遇到李玉胜和几名掉队战士。李玉胜是28团副连长,右腿受伤,独眼。他带领大家成立草地临时党支部,任支部书记,用血写字强调纪律。党支部分工明确,有人挖野菜,有人设陷阱捉鸟兔,轻伤员放哨,重伤员辨方向。罗玉琪分到轻伤组,每天汇报身体情况。食物短缺,他们吃树皮,一次罗玉琪吃马粪里的麦粒,导致呕吐。雨季来临,小队被沼泽围困,用绑腿布连成人链通过,两名战士体力不支牺牲。李玉胜决定轻重伤组分开,轻伤组加速追赶,重伤组等救援。他分窝头给轻伤组。分开后,轻伤组一名战士踩陷阱死亡,罗玉琪坚持继续前进。经过二十多天,他们在草地边缘找到主力部队。 这个事件的关键在于临时党支部的作用,它让掉队战士重新组织起来,维持纪律和互助。在草地那种环境下,失去队伍等于等死,但通过党支部,他们分工协作,节省资源,渡过难关。李玉胜的领导方式简单直接,强调服从和信念,这帮大家熬过了饥饿和伤病。罗玉琪的经历显示,年轻战士在绝境中也能发挥作用,她没隐瞒伤情,坚持汇报,参与挖野菜等工作。分开行动后,轻伤组的坚持直接救了重伤组,因为他们提供信息给主力部队。整个过程证明,组织力量在长征中至关重要,不是空谈,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存保障。 罗玉琪他们轻伤组找到主力后,部队派搜救队,根据信息救出重伤组,包括李玉胜。李玉胜因表现突出升为团长,后来遇到罗玉琪,问她脚伤情况,她说已经好了。长征结束后,罗玉琪继续在部队工作,逐步升职。她先当上海警备区防化处副处长,负责管理防化设备,组织训练。后来升处长,继续干这些事儿。接着调到上海警备区后勤部部长,管后勤保障,检查食品和物资供应。退休前,她担任浙江生产建设兵团副政委,参与建设项目,指导农田开垦。晚年,她住在上海,回忆长征时强调,草地最可怕的是迷失方向,临时党支部给了精神支撑,帮助他们团结走出困境。她参加纪念活动,讲故事,获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章。罗玉琪于2017年逝世,享年95岁。

0 阅读:121

猜你喜欢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