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媒体称,中国正通过引进韩国顶尖人才,与美国争夺高科技主导权。两名韩国国宝级半导体专家在退休后受冷落,近日已被中国高校任用。 全球半导体产业正处于激烈角逐阶段,各国加大投入以抢占技术制高点。美国通过出口管制和国际联盟机制,试图限制对手在先进领域的进展。中国则注重自主创新,不断提升本土能力。韩国作为存储芯片领域的传统强国,主要依赖三星和海力士等大型企业,但其基础研究面临诸多挑战。 根据相关评估,韩国在多项半导体技术上的优势已显著缩小,仅在少数领域领先中国微小差距。这种格局变化促使人才流动加剧,韩国学术界结构性问题凸显。顶尖教授退休后往往难以获得持续资源支持,导致他们转向海外寻求机会。中国高校则通过提供优厚条件,积极吸引国际专家,以增强研发实力。这种现象反映出产业转移的趋势,并引发韩国媒体的广泛讨论。 韩国学术环境存在明显缺陷,退休教授难以维持研究。像李永熙和李基明这样的专家,曾获得国家学者称号,却在职业后期遭遇岗位短缺。韩国高等研究院和成均馆大学等机构,受限于预算和政策,无法为他们提供稳定实验室和资金支持。这使得他们不得不考虑海外选项。中国方面,湖北工业大学投入大量资源建立研究所,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也扩展团队。 通过高薪酬和先进设施,中国旨在提升高校在半导体领域的竞争力。这种人才引进策略,不仅有助于学校知名度提升,还能带动国家级项目申请和经费注入。相比之下,韩国政府虽推出高端人才签证,但条件过于严苛,如要求全球前100大学学历和世界500强工作经验,导致实际效果有限,甚至引发本土学者的不满。 韩国媒体报道指出,中国通过吸纳韩国高端人才,与美国展开科技主导权争夺。李永熙是碳纳米管领域的知名学者,曾在韩国成均馆大学领导纳米结构物理中心,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数十篇论文,推动电池和半导体材料的发展。 2024年11月,他从韩国职位卸任后,尝试在本土寻找延续研究的机会,但多家机构表示资源不足,无法设立专属空间。随后,他收到湖北工业大学聘请,条件包括年薪5000万韩元,提供住房和团队支持。该大学为此新建1.6万平方米研究所,配备电子显微镜等先进设备。李永熙签署协议后,其20人团队开始迁移准备工作。这次转变凸显韩国学术生态的弱点,顶尖人才难以留驻。 李基明作为理论物理学家,曾任韩国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专注于量子计算基础研究。他退休后同样面临韩国岗位真空,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发出聘书,承诺全职教授职位和独立预算。这让他能够继续量子模型开发。 两位专家的经历,暴露了韩国科技评估研究院数据显示的基础研究困境:在半导体领域,90%技术已被中国超越,存储芯片优势仅剩零点几个百分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并非依赖个别专家。中芯国际已将14纳米芯片良率提升至95%,长江存储实现NAND闪存量产,国家大基金投入数千亿元用于设备研发。华为在5G芯片上的突破,也体现了本土创新能力。
玻璃心碎了一地韩国人这次算是彻底的破防了,起码是5000多万韩国人一夜之间内,
【27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