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恶化的责任不在美国,中国应该看看自己的问题!”这句话出自中国教授胡伟之口,这一言论引的广大网友和知识分子对此抨击,骂他“吃里扒外”,崇洋媚外,就是一个假洋鬼子。 胡伟1982年进入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学习,期间专注国际关系研究,1986年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深入探讨中美外交议题。1989年获得硕士后,他进入外交部工作,积累实际经验。 1992年,他转入学术界,到上海社会科学院任职,逐步成为国际问题专家。1990年代后期,他前往美国哈佛大学担任访问学者一年,接触西方学术环境,研究中美互动模式。这一经历让他对国际格局有更广视角,但也引发后来争议。 回国后,他于2000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任教授,专注于国际关系教学和研究,出版多本相关著作,如《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实践》。他强调实证分析,经常参与学术会议,讨论全球治理问题。他的职业轨迹显示出从外交实践到学术研究的转变,积累了丰富资源,但也暴露在不同文化影响下。 胡伟的言论源于2023年3月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他表示美国并非一直试图遏制中国,甚至在早期提供援助,如帮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增加贸易合作。他进一步指出,中国不应抱怨美国不再支持发展,因为两国关系恶化责任不在美方。这一观点迅速传播,国内媒体转载后引发广泛讨论。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表达不满,认为他忽略美国对华打压事实,如贸易战和技术限制。 知识分子在专栏文章中批评他观点片面,未能考虑地缘政治复杂性。一些人指责他海外经历导致偏向西方,称其言论损害国家形象。胡伟曾在2022年俄乌冲突初期发表文章,建议中国与俄罗斯保持距离,避免国际孤立,这一立场同样招致批评。整体看,他的表达基于个人学术判断,但与主流叙事冲突,放大公众反弹。 争议升级后,胡伟坚持原观点,未公开撤回或道歉,这加剧了网络攻击。部分网友搜集他过去言论,整理成列表传播,强调他多次赞扬美国体系。学术圈内,一些学者在会议上引用他的话进行反驳,指出忽略中国发展成就和外部压力。媒体跟进报道,分析其背景与言论关联,提及他哈佛访问学者身份可能影响判断。公众反应从网上延伸到线下讨论,涉及国际关系教育方向。胡伟的书籍一度销量波动,部分读者退货表达不满。 他的社交账号评论区充斥负面反馈,显示出言论对个人声誉冲击。事件反映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学者表达需谨慎平衡本土立场与国际视野,避免被贴标签。 胡伟于2024年6月至9月遭到党内严重警告,教授岗位降级,并被要求即刻退休。这一处分源于其言论被视为不当,影响公共舆论。学校内部调整其课程安排,同事间讨论减少。网络上,部分帖子更新处分细节,视之为对类似观点的回应。 胡伟渐退出公众视野,未再发表新作。事件提醒学者在敏感话题上需注意表达边界,同时凸显中美关系讨论的复杂性。全球化进程要求理性审视中西差异,自信本土文化同时借鉴他国经验,以构建稳定外交联系。
大快人心!我们对美国进行反制,美国的行为,我们决不惯着!在中美即将在西班牙马德里
【2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