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来谁有毛主席难?看到下面这段话后,让人瞬间泪目!毛主席曾这样说道:“我们几乎弄到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冬天没有被子盖,困难真是大极了!”[舔屏] 1941年冬天的延安,煤油灯在穿堂风里摇摆不定,毛主席伏在木桌前翻看账本,眉头紧锁,边区财政收入只有支出的三分之一,机关学校半年没发过饷。 战士们的棉裤破了用绳子捆着,女同志剪短头发省肥皂钱,连朱老总都穿着露脚趾的布鞋开会,这就是当时陕甘宁边区的真实写照。 东边日军的飞机隔三岔五投炸弹,西边国民党切断了所有物资通道,连买盐都要拿银元换,边区活脱脱成了一座被围困的孤岛。 那年春天,老乡们种的麦子刚抽穗,一场暴雨就把庄稼冲进了延河,秋收时蝗虫成群飞来,把地里的庄稼啃得光秃秃。 最难熬的是冬夜,窑洞里冻得人直跺脚,战士们挤成一团取暖,有人实在撑不住,半夜偷偷把棉裤剪开当被子盖。 “没衣穿、没油吃、没纸用,连菜都找不着。”毛主席在干部会上掰着手指数困难,声音沉重得像块石头压在心头。 说完这话没几天,他就扛着锄头去了杨家岭的荒坡,那片地长满荆棘,石头比土还多,毛主席蹲在地里拔了半宿刺。 第二天他带着警卫班开出了第一垄荒田,有人劝他专心大事就行,他指着远处光秃秃的山梁说:“大生产不是口号,是命根子。” 战士们的处境更加艰难,单衣磨得透亮,补丁摞补丁能当筛子使,鞋底磨穿了,就用绳子把破布绑在脚上,走一步扯一下疼得钻心。 炊事班煮小米粥,锅底总沉着一层沙子,战士们捧着碗慢慢抿,生怕硌了牙,伤病号最可怜,药品早用光了,卫生员上山采草药,用盐水煮了敷伤口。 三五九旅的战士们扛着从废铁堆里捡来的犁耙,住在自己搭的草棚子里,睡在潮乎乎的麦秸铺上。 开春那会儿,地硬得像铁板,一锄头下去火星直冒,战士们的虎口全裂开了口子,渗出的血珠子把锄把染得通红。 旅长王震把指挥部搬到了地头上,和战士们一起啃窝窝头,谁要是偷懒歇着,他准能第一个发现,“我当年当挑夫时,挑三百斤还能翻两座山!” 到了秋收时节,南泥湾彻底变了模样,原本寸草不生的荒滩上,玉米长得比人还高,麦浪翻得金灿灿,菜地里辣椒挂满枝,西红柿红得像小灯笼。 纺织厂的机器转起来了,造纸坊捞起了第一张纸,连肥皂厂都飘出了香味,毛主席去视察时,看见战士们穿着新织的粗布衣裳,脸上晒得黝黑却挂着笑容。 他蹲在地头摸了摸刚摘下的辣椒,感慨地说:“咱们这双手,啥困难掰不开?” 那时候的延安,连空气里都飘着股不服输的劲儿,机关干部白天办公,晚上点着麻油灯纺线,学校停了课就组织学生上山捡柴火。 连小娃娃都背着竹篓捡马粪当肥料,毛主席的窑洞成了节约典型,铅笔短得握不住了,还要套个笔帽接着写,信纸写满正面写反面,边角空白处还密密麻麻记着工作要点。 有次警卫员给他领了件新棉衣,他转身就送给了伤员,自己照样穿着补丁叠补丁的旧褂子。 战士们把省下来的盐巴攒起来,给毛主席煮了一碗带咸味的小米粥,他硬是让警卫员端给了生病的老乡。 朱老总把自己的马让出来驮伤员,自己步行三十里山路去开会,毛岸英从苏联回来,也没享受半点特殊,先在吴家枣园跟着老农学种地,手上磨出血泡也不喊停。 那段岁月确实很苦,苦得让人不敢细想,可正是这种苦,淬炼出了最珍贵的东西,一个民族在绝境中依然挺直的脊梁。 网友热评: “刚读完这段历史,手里的奶茶突然不香了,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衣食无忧,是这么多人拿命换来的,那些补丁摞补丁的棉袄,比现在网红带货的万元大衣更有分量!” “看到毛主席在煤油灯下写文件,突然理解什么叫'一寸光阴一寸金',现在年轻人熬夜刷手机的时候,能不能学学老一辈把电灯当宝贝的劲头?” “南泥湾开荒那段看得我手心冒汗!现在健身房撸铁都喊累,当年战士们饿着肚子一锄头一锄头刨地,这精神头够当代人学一辈子的。” “最破防的是战士们把盐巴攒起来给主席煮粥那段,现在点外卖嫌油盐重,当年能吃上带咸味的热乎饭都是奢侈,珍惜粮食从光盘行动做起!” “突然发现现在的'躺平'和当年的'断炊'根本不是一回事,人家是真没饭吃还要打仗,咱们是吃饱了才有资格抱怨内卷。” 如果让你穿越回那个“没衣穿、没油吃”的延安年代,你最想带哪三样现代物品去改变历史?欢迎在评论区脑洞大开! 信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官网
772团副团长王近山未经请示就伏击日军。战后他带着缴获的香烟找旅长陈赓请罪,避重
【1评论】【2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