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土改运动期间,福建周宁的土改工作人员在地主家的墙缝里发现了这张旧照片,

名城探寻 2025-09-17 12:46:09

1950年土改运动期间,福建周宁的土改工作人员在地主家的墙缝里发现了这张旧照片,从而揭开了一段悲壮的英雄往事。 照片上的年轻男子名叫凌福顺,是一名红军营长。 这个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年轻人,并非传统认知中的宗教殉道者,而是闽东红军独立师周墩独立营营长凌福顺。 1936年4月25日,年仅24岁的他被国民党保安团用四寸长钉贯穿手脚,钉死在周宁西门外的木桩上。这场持续两小时的凌迟处决,敌人用锥子捅穿他的身体,用刀一片片割下他的血肉,却始终没能让他吐露半个字的机密。 当刽子手的匕首最终刺入心脏时,凌福顺用尽最后力气喊出的“革命永不绝代”,至今仍在闽东群山间回荡。 凌福顺的生命轨迹,是旧中国贫苦农民觉醒的缩影。他出生在周宁莲地村一个赤贫家庭,父亲早逝,母亲带着他沿街乞讨,四岁时被迫移居端源村,五岁时甚至靠邻居施舍的咸菜汤充饥。 这样的成长经历,让他对剥削压迫有着本能的痛恨。1932年,当秘密革命组织在周宁活动时,这个在茶馆跑堂、唢呐班谋生的青年,毅然选择加入地下党。 他单枪匹马深入浦源、吴山底等村发动群众,用“跟着红军有饭吃”的朴素道理,短短几个月就拉起一支百余人的游击队。 在萧家岭伏击战中,凌福顺的军事才能崭露头角。面对国民党保安团300多人的围剿,他故意暴露行踪将敌人引入包围圈,待敌军进入狭窄山道后,突然从两侧山头投掷土制炸弹。这场战斗不仅歼灭敌军80余人,更缴获了30多支步枪,让周墩独立营首次拥有了成建制的火力装备。 更传奇的是他智取周宁城的“疑兵计”——仅率七名队员在西门街炮楼对面山头点燃火把、燃放鞭炮,制造大部队进攻假象,趁敌人慌乱之际潜入城内张贴标语,吓得守军龟缩不出。 被捕前的凌福顺,正肩负着为红军筹集军费的秘密任务。1936年4月,他化装成商人前往闽北建瓯,返程途经浦源村时,因口音暴露身份遭特务跟踪。 在突围过程中,他故意朝相反方向奔跑引开追兵,子弹打光后用石头还击,直至被敌人刺刀刺穿腹部。被押解回周宁的20天里,敌人先是用县长职位诱降,见他不为所动,便动用老虎凳、烙铁等30余种酷刑。 有目击者回忆,凌福顺被折磨得“浑身没有一块完整的皮肤”,却始终重复着同一句话:“要杀就杀,休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 这张由敌人拍摄的照片,原本是作为“剿匪有功”的邀功证据,却意外成为历史的铁证。照片中凌福顺虽被钉在十字架上,却昂着头颅,目光穿透镜头直指远方,浑身血污难掩凛然正气。 这种超越肉体痛苦的精神力量,让围观群众偷偷传颂:“共产党的官,是铁打的汉子。”正是这种精神,让周宁百姓在凌福顺牺牲后,仍冒险保存他的遗物,最终在土改时让这段往事重见天日。 凌福顺的牺牲,正值闽东苏区最艰难的时期。中央红军长征后,国民党调集十万兵力对闽东进行“清剿”,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这样的白色恐怖下,凌福顺那句“革命永不绝代”,如同黑暗中的火把,照亮了坚持斗争的人们。 他的战友阮英平后来回忆:“福顺的死让我们明白,只要还有一个人活着,革命的火种就不会熄灭。”这种信念支撑着闽东红军在深山密林中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直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那些试图用暴力摧毁信仰的人,最终都成了信仰的见证者。地主家墙缝里的这张照片,不仅记录了一个年轻生命的消逝,更定格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 当我们凝视照片中凌福顺坚毅的眼神时,看到的不仅是个体的悲壮,更是一个民族在绝境中不屈的灵魂。这种精神穿越时空,提醒着我们:和平年代的幸福,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无数像凌福顺这样的先烈用生命铸就的。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名城探寻

名城探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