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酸!”湖南邵阳,一所乡村小学里一年级只有一个小女孩,而整个学校也才14个学

名城探寻 2025-09-17 16:46:27

“好心酸!”湖南邵阳,一所乡村小学里一年级只有一个小女孩,而整个学校也才14个学生,老师表示,虽然学生少,但是他们和其他学校一样,语数外,体音美都有,学生们在学校也很开心,网友:村里学校空着,而城里的教室恨不得把人挤在墙上! 其实这样的场景并非孤例。在湖南邵阳那所只有14个学生的学校里,52岁的张桂芳老师每天要同时扮演语文老师、数学老师和生活老师的角色。 她1998年师范毕业后主动申请回到家乡任教,这一待就是27年。张老师至今记得刚入职时,学校有3个年级80多个学生,如今学生逐年减少,去年一年级仅招到1个孩子。 为了让这个叫小敏的孩子不感到孤单,张老师专门调整了课程表,把其他年级的美术课和音乐课集中安排,让小敏能和高年级同学一起上课。 每天午休时,她会特意留出半小时陪小敏读绘本,周末还会骑着电动车送孩子回家——单程12公里的山路,要经过3个山坳。 这种坚守背后,是乡村教育结构性困境的真实写照。数据显示,2001至2021年,我国乡村小学数量减少了八成以上。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家庭选择让孩子进城读书。 像张老师所在的村子,过去十年间有47户家庭举家迁往县城,留下的多是老人和留守儿童。 更严峻的是,优质师资持续向城镇流动,2022年乡村小学专任教师数量较2015年下降了两成多,很多乡村学校不得不实行“包班制”,一位老师承担多门课程教学。 但乡村教育的价值远不止于数字。 在贵州正安县的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老师们将传统农耕文化融入科学课,带领学生在校园农场种植中药材;云南大理的美丽小学开设“生活美学”课程,教孩子们制作扎染、烘焙糕点。 这些探索证明,小规模学校完全可以成为传承乡土文化、培育健全人格的沃土。正如北京师范大学郑新蓉教授所言,乡村学校不应是“城市教育的派出机构”,而应成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文化枢纽。 值得欣慰的是,政策层面正在积极破局。 2025年起实施的中小学教师津贴改革,将乡村教师教龄津贴提高至每月1800元,并与职称待遇挂钩。湖南、江西等地推行“县管校聘”制度,要求城区骨干教师定期到乡村学校轮岗。 一些地方还创新“互联网加教育”模式,通过直播课堂让乡村孩子同步享受城市优质课程资源。这些举措,正在重塑乡村教育的生态。 不过,真正的改变需要更深刻的社会共识。当城里家长为学区房焦虑时,乡村孩子却面临着“有校无生”的尴尬; 当城市学校斥巨资打造智慧教室时,部分乡村小学还在为基本信息化设备发愁。这种失衡不仅是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更折射出城乡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乡村振兴,首先要振兴乡村教育;而振兴乡村教育,需要全社会重新认识乡村的价值——那里不仅有青山绿水,更有无数像张桂芳老师这样默默守护希望的教育者。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名城探寻

名城探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