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离谱了!”北京一七旬老太,因长期与儿媳闹矛盾,最终儿媳带着孩子搬离。可人一走

春诗明明 2025-09-17 15:52:06

“太离谱了!”北京一七旬老太,因长期与儿媳闹矛盾,最终儿媳带着孩子搬离。可人一走老太又感到生活缺乏安全感,于是将儿子告上法庭,要求每月支付8000元赡养费用于雇佣保姆。儿子则表示,母亲每月已有7000多元退休金,足够日常开销,并建议将她所住的135平方米房屋出租一两间来增加收入。但老太又不干了!   要理解老太太为什么走到这一步,必须从多年前的日子说起,她早年丧夫,和儿子相依为命,彼此是唯一的依靠。那时候,母子俩的关系紧密得像一条绳上的蚂蚱。   儿子长大成家后,本以为一家三口加上母亲能过得热热闹闹。可真正的生活,并没有电视剧里的温情和顺,最先冒头的是婆媳矛盾。老太太在意一些细节,儿媳嫌她洗碗不干净、地拖得有水渍。小事积累久了,就像针尖对麦芒,越戳越疼。   儿子夹在中间,两边都想安抚,但工作繁忙,根本没法时刻调和,终于有一天,矛盾爆发到极点。儿媳抱怨:“这日子没法过了,不搬走就要崩溃。”老太太气急:“这是我的家,你们要走就都走!”   结果真就应了这句话。儿子带着妻子和孩子搬出去租房,留下老太太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135平米大房子。从那天起,家里的热闹没了,只剩下一片寂静。   表面上,老太太生活条件不错:有七千多退休金,住房面积大,吃穿不愁。 可孤独和恐惧,并不会因为钱多就消失。房子太大了,安静得能听到自己心跳。夜里一个风吹草动,她就从梦里惊醒。   有一次洗澡时不小心滑倒,她在地上挣扎了半个小时才爬起来。那一刻她才真正体会到“老了”的无力,于是她打起了请保姆的主意,不是只为了有人做饭打扫,而是渴望身边有一个声音,一个能在她跌倒时伸手的人。   她心里的算盘很直白,她想要的不是钱,而是安全感。可问题来了,请保姆要花钱,而她不愿意把自己的退休金全用在这上面,于是她盯上了儿子。   她的儿子是一名普通职员,月薪刚过万,但要养妻子、孩子,还要还房贷。父亲生前的医疗费,是他掏的;母亲房子的费用,他也一直在负担。日子过得紧巴巴,甚至有时候要靠借钱周转。   当母亲提出要8000块的时候,他整个人都懵了,“妈,我不是不想给,但我实在没这个能力啊。”更让他难过的是,母亲似乎觉得自己不愿掏钱,是嫌弃她老了、不值钱了。母亲的控诉刺痛了他:“我辛辛苦苦把你养大,你现在却舍不得拿钱出来!”   为了缓解矛盾,儿子提出一个折中办法:“家里不是有空着的房间吗?租出去一两间,既能有收入,还能有人在家陪着您。”在旁人看来,这个建议合情合理。可老太太立刻摇头。   她说那是自己和老伴曾经的家,不允许陌生人闯进来;再说了,租客万一“不正经”,安全感不但没有,反而会更糟,于是母子俩在法庭上各执一词,矛盾僵持不下,法官试图调解,却发现双方都有各自的难处,暂时无法达成一致。   这个案子之所以引发关注,不仅因为母子对簿公堂,更因为它触及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子女要不要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   按照《民法典》的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但重点在于如果父母并不缺钱,甚至有稳定的退休金,那子女是否还要承担额外的经济赡养?   从法律角度看,赡养费通常针对“缺乏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老人。老太太退休金充足、能独立生活,并不符合“生活困难”的条件。   所以她要的8000元,很可能得不到法律支持,但精神赡养又是另一回事,法律虽然写着“精神慰藉”,却没规定必须通过金钱来实现,换句话说儿子完全可以通过多回家看看、多打几个电话来履行义务。这也是案件最复杂的地方,钱不是问题,情感才是难题。   这起诉讼背后,其实折射出无数家庭的现实,一方面老人不缺钱,却缺陪伴。随着年纪增大,他们对“有人在身边”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子女也承受着巨大压力:房贷、孩子教育、职场竞争……能分给父母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   很多人都说,经济供养容易,精神陪伴太难,但老人往往更渴望后者,可惜的是很多时候他们表达不出来,只能用“要钱”的方式来传递“我要关心”。这就导致了误解:子女以为父母贪心,父母以为子女不孝,家庭矛盾越积越深。   回到案件本身,老太太的诉求或许不会得到完全支持,但她的哭诉并不是作秀,而是真实的恐惧和孤独,儿子不是没有孝心,而是经济和现实让他无能为力,两代人之间的鸿沟,既是物质的,也是心理的。   这个故事给所有家庭提了一个醒:赡养老人,绝不是单纯的“给钱”。钱能解决温饱,却解决不了心里的孤独。真正的养老,不仅需要经济支撑,更需要情感陪伴、社会支持和制度保障。   当父母说“我一个人害怕”的时候,他们要的可能不是8000块,而是儿女一句“别怕,我在”。 信息来源:羊城派新闻2025.9.14

0 阅读:93
春诗明明

春诗明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