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他不顾妻子反对,用刀划开刚出生3天女儿的后背。看着女儿奄奄一息,妻子

炎左吖吖 2025-09-18 12:47:15

1948年,他不顾妻子反对,用刀划开刚出生3天女儿的后背。看着女儿奄奄一息,妻子瘫软在地。谁知,他这一举动,竟救了千万中国婴儿。 在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新生儿病房内,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微弱啼哭。 此时,一种名为“新生儿皮下坏疽”的恶疾,疯狂肆虐。 29岁的年轻医生张金哲,目睹着一个个小生命在三天内迅速凋零。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的中国,医疗条件极其落后,新生儿皮下坏疽是无数家庭的阴影。 这种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引起的严重皮下组织感染,发病迅猛。 患儿背部或腰骶部皮肤迅速红肿、变硬,继而坏死、化脓,伴随持续高烧,病情恶化极快。 由于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患儿常在发病后数日内便夭折,死亡率高达95%以上。 张金哲,这位刚从协和医学院毕业不久、就职于北大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年轻医生,尝试了所有已知的药物和方法,却都收效甚微。 一次偶然,他路过菜市场时观看鱼贩处理一条病鱼。 鱼贩熟练地刮去鱼身上腐烂的鳞片和坏肉,口中念叨着:“这烂肉不刮干净,整条鱼都得臭透。” 这句话,让张金哲猛然联想到。 “新生儿皮下坏疽的病灶,不正是皮下组织的大片坏死和化脓吗?” 若能将这“烂肉”彻底清除,阻断感染源,是否就能为患儿赢得生机? 这个“早期切开清创”的大胆构想,瞬间驱散了他心头的迷雾。 他立刻付诸行动。 然而,当他满怀希望地将这套初步成形的方案提交给医院领导时,得到的却是拒绝。 因为,风险太大! 在刚出生几天的婴儿身上进行如此创伤性的手术,闻所未闻,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就在张金哲在挫败中苦苦坚持时,命运给了他最残酷的考验。 他的妻子顺利分娩,诞下一个可爱的女婴。 初为人父的喜悦尚未褪去,那个出生仅三天的女儿,后背出现了那熟悉而致命的红肿硬块,并迅速蔓延、发紫、变硬! 紧接着,高烧不断,女儿的生命特征迅速恶化。 作为医生,张金哲很明白这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常规治疗回天乏术,他耗尽心血研究的“早期切开清创术”,成了女儿唯一的、渺茫的生还希望。 然而,这希望需要由他这个父亲,亲手执刀在女儿身上验证。 巨大的痛苦与抉择撕裂着他。 妻子看着气息奄奄的女儿,再看向丈夫,她无法想象,也很难接受让刚出生的孩子承受如此巨大的手术创伤。 张金哲心如刀绞,他理解妻子的崩溃,但作为医生,他更明白等待意味着什么! 他强忍悲痛,向妻子解释:“做手术是唯一能活命的机会!‘ 妻子最终瘫软在地,默许了这场冒险。 随即,他在简陋的手术室里,开始了操作。 没有专用的婴儿手术器械,他就将一把成人手术刀磨得窄而锋利。 没有恒温设备,他将手术用的纱布焐在自己怀中。 他看着女儿因高烧而泛红、因病灶而肿胀的幼小脊背上,握着手术刀的手开始微微颤抖,但他强迫自己稳住。 刀尖落下,划开紫硬的皮肤。 瞬间,暗红发黑的脓血混合着坏死组织涌出。 张金哲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屏住呼吸,用自制的精巧小钳,一点一点清除着那些腐败的组织。 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牵动着他的神经。 手术室外,妻子瘫坐在长椅上,四个小时,如同四个世纪般漫长。 当最后一处坏死组织被清除,张金哲仔细缝合伤口,手术终于结束。 他疲惫地靠在墙边,妻子冲进手术室,看到女儿毫无声息地躺着,心瞬间沉入谷底。 就在绝望即将吞噬她的瞬间,一声微弱的啼哭声,划破了死寂! 女儿活过来了! 妻子泪如雨下,紧紧抱住劫后余生的孩子。 张金哲知道,自己赌赢了。 这场惊心动魄的成功,不仅挽救了女儿的生命,更证明了“早期切开清创术”的有效性。 他没有停步,继续在动物模型上进行了上百次手术模拟,不断完善操作细节,精确每一步的角度、力度和范围,力求将风险降至最低。 1951年,这套手术方法,被正式写入国家《儿科诊疗规范》,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效果是革命性的。 北京儿童医院的统计数据显示,采用此术后,新生儿皮下坏疽的死亡率从令人绝望的95%以上,直线下降至5%以下! 这道留在女儿背上的疤痕,成为了中国小儿外科史上最悲壮也最辉煌的起点。 张金哲以此为契机,在北京儿童医院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小儿外科病房,他夜以继日地编写了第一部《小儿外科学》教材,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 为了解决婴儿手术器械匮乏的问题,他亲手设计发明了多种适合婴幼儿的专用器械,如著名的“张氏钳”。 2000年,他荣获国际小儿外科领域最高荣誉“丹尼斯・布朗金质奖章”。 2022年12月,103岁的张金哲院士与世长辞。 如今,新生儿皮下坏疽已能得到有效预防和治疗,婴儿的背上再也不需要留下那样一道疤痕。 然而,那道疤痕所承载的意义,早已超越了肉体本身。 它无声的证明了生命至上,永不言弃的真正含义! 主要信源:(北京日报客户端——“会变魔术的院士”张金哲:98岁依然坚持出诊)

0 阅读:0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