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当时我还是排长,我们连队的一个战士在训练中,从高处跌落,脑部大出血,

芦苇飘雪 2025-09-21 12:05:30

1989年,当时我还是排长,我们连队的一个战士在训练中,从高处跌落,脑部大出血,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那个战士叫王小虎,刚满18岁,是同年兵里最刻苦的一个,每次训练都抢着站前排,手上的茧子比老兵还厚。出事那天,我们在练400米障碍,他为了突破自己的最好成绩,反复练了好几遍,最后一次过高板墙时,脚下一滑,整个人从两米多高的地方摔了下来。我冲过去时,他还攥着我的手说“排长,我还能练”,可没等送到卫生队,他就没了气息。 那几天,全连的气氛都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小虎的父母从老家赶来时,他母亲一进营房就瘫倒在地,哭着喊“我的儿啊”,父亲蹲在墙角,手里攥着小虎寄回家的立功喜报,眼泪无声地往下掉。我看着他们,心里像压了块石头——小虎是家里的独子,来部队前还跟我说,要好好干,等退伍了就带着父母去城里住。可现在,这个承诺再也没法实现了。 处理完后事,我把小虎的床铺保留了下来,他的军帽还放在枕头边,叠得整整齐齐的被子上,还留着他的体温。每天出操前,我都会去他的床铺前站一会儿,想起他训练时的样子,想起他跟我聊家里事时的笑容,心里就一阵发酸。有次夜里查铺,我看到几个战士偷偷在小虎的床前抹眼泪,嘴里还念叨着“小虎,我们明天帮你把没跑完的障碍跑完”。 从那以后,我对训练的安全问题格外上心。以前觉得“严训才能出成绩”,可小虎的事让我明白,再重要的成绩,也比不上战士的安全。我重新制定了训练计划,每个科目都先讲安全要点,再手把手教动作,还特意找了老兵一起研究怎么改进训练器材,比如在高板墙下加一层厚厚的海绵垫,在障碍跑的跑道旁安排安全员。有战士觉得麻烦,我就把小虎的事讲给他们听:“我们来部队是为了保家卫国,但首先得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那年年底,我们连在全团的训练考核中拿了第一名。站在领奖台上,我手里捧着锦旗,心里却想着小虎——如果他还在,肯定会比谁都高兴。回到连队后,我带着全连战士去了小虎的墓前,把锦旗放在他的墓碑旁,说:“小虎,我们拿第一了,你看到了吗?以后我们会越来越强,也会保护好自己,不让你担心。”风掠过墓碑旁的松树,沙沙作响,像是他在回应我们。 后来我转业到地方工作,每次遇到困难,都会想起小虎,想起连队里那些一起训练、一起吃苦的日子。有次单位组织扶贫,我负责帮扶一个偏远山村,村里的路不好走,孩子们上学要翻两座山。我想起小虎当年为了梦想咬牙坚持的样子,下定决心要帮村里修条路。那段时间,我每天跑部门、找资金,白天在村里勘测路线,晚上跟村民一起商量施工方案,累得倒头就睡。有人说我“太较真”,可我知道,这是我对小虎的承诺,也是对自己的要求——要带着他的精神,继续做有意义的事。 路修好的那天,村里的孩子们拉着我的手,在新路上跑着跳着,笑着喊“叔叔,以后我们上学再也不用走山路啦”。我看着他们的笑脸,突然想起小虎18岁时的样子,心里满是欣慰。这些年,我一直跟小虎的父母保持着联系,逢年过节都会去看他们,帮他们干些农活,陪他们聊聊天。他母亲总说:“你就像我们的亲儿子,小虎没白跟你一场。” 现在我已经退休了,家里的相册里还存着当年连队的合影,小虎站在第一排,笑得格外灿烂。每次翻看相册,我都会想起那句话:“有些人虽然离开了,但他们的精神会一直陪着我们,成为我们前进的力量。”小虎用他的青春教会我,要珍惜生命,要坚守责任,要带着善意和勇气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而我,也会把这份精神一直传承下去,用自己的行动,温暖更多的人。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0 阅读:55
芦苇飘雪

芦苇飘雪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