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当了!”2001年,美国一招让我国堆积如山的己内酰胺产品变成废品,中石化的几位资深技术人员正感到绝望之际,一个人的出现改写了结局。 90年代,中国的化纤产业发展得很快,对己内酰胺的需求越来越大。 己内酰胺是生产尼龙-6纤维和工程塑料的关键原料,在纺织、汽车、电子等行业用得特别多。 但当时国内的生产技术落后,产量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只能靠进口,价格还贵。 为了改变这个状况,中石化花了大笔钱从国外引进了几套先进的生产装置。 原本大家想着,引进了设备和技术,就能大规模生产,满足国内需求,也能省下一大笔进口成本。 可没想到,麻烦很快来了。 装置刚投产没多久,美国就在国际市场上开始倾销己内酰胺,价格低得离谱,比中石化的生产成本还低很多。 中国企业根本招架不住,大量产品堆在仓库里卖不出去,生产线几乎停摆。 看到仓库里堆满的产品,技术人员和财务部门的同事都急得直跺脚,这些原本应该赚钱的产品,现在像烫手山芋一样,成了“烂摊子”。 当时,中石化的几位资深技术人员也犯了难:引进设备的钱还没回本,企业就快要亏得连本都保不住了。 当年花了大价钱,从国外买回来的所谓“先进设备”,其实都是人家已经淘汰的旧货。 刚开始大家还挺高兴,觉得能靠它们摆脱进口依赖,结果现实狠狠泼了一盆冷水。 就在大家几乎绝望的时候,闵恩泽院士出现了,他的到来,为这场危机带来了转机。 闵恩泽院士是国内著名的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被称为“中国催化剂之父”。 虽然他当时已经退居二线,但听说中石化遇到麻烦,他毫不犹豫加入了“挖潜增效”技术小组,亲自参与攻关。 闵院士带着团队,一头扎进了研究。 他们知道,要打破美国的价格封锁,必须在技术上实现突破。 实验室里灯光几乎彻夜未熄,大家反复研究生产工艺,每个数据都仔细分析。 经过长期努力,他们终于找到了突破口。 闵恩泽团队创新性地对引进的装置进行升级改造,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还降低了生产成本,让产品在市场上重新有竞争力。 除此之外,他们还提出多项技术改造项目,进一步提升了生产能力。 在闵恩泽院士的带领下,中石化的己内酰胺产业慢慢走出了困境,扭亏为盈。 曾经被美国打压得奄奄一息的产业,不仅恢复了生机,还发展得越来越好。 现在,中国的己内酰胺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不光满足国内需求,还出口到世界各地,成为我国化工产业的一张名片。 回头看这段历史,我们能看到闵恩泽院士的专业和坚持。 他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技术和努力,改变了中国己内酰胺产业的命运,让中国在国际化工舞台上站稳了脚跟。 这种科学家,值得大家铭记。 中国的己内酰胺产业,从当年被人卡着脖子,到现在在全球市场份额里占了六成以上,这一路真不容易。 里面其实就透着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关键的技术,买不来,也指望不来。 当年我们吃过的亏,谁都忘不了。 花大价钱买人家的装置,结果发现全是过时的东西。 生产出来的货,质量不行,还卖不出去。 那时候的无奈,工人们天天加班,厂子却越干越亏。 可就是在这样的困境里,一批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硬是咬着牙,把实验室里的问题一点点啃下来。 实验失败了,就再来一遍。 白天在工厂调工艺,晚上继续在实验室跑数据。 很多人眼睛熬得通红,工装裤膝盖和袖口都磨出了窟窿,但谁都没退缩。 靠着这样的死磕,我们终于把自己的工艺、自己的催化剂研究出来了。 产品纯度上去了,成本降下来了,市场重新打开。 等我们真正掌握了核心技术,过去那些封锁和打压反倒成了逼我们成长的推手。 今天的中国己内酰胺,不但能满足国内需求,还能出口到世界各地。 从走投无路到占据全球六成以上的份额,这就是靠自己的拼劲儿一点点闯出来的。 信源:科学网
实属罕见! 美国军工巨头竟然主动公布了。 9月21日,美国军工巨头洛克希
【4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