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底,提干失败的阎连科办好退伍证后回了老家嵩县。一天,他正在田里播种小麦

憨豆大侠闯魔窟 2025-09-23 02:47:34

1981年底,提干失败的阎连科办好退伍证后回了老家嵩县。一天,他正在田里播种小麦,一名身穿四个兜军装的干部在田里找到他,拿出一张纸说“这是召回通知,限你在三天内按时归队。” 阎连科手里的锄头哐当一声砸在地里,黄土地溅起一小团灰。他盯着那纸通知上的红印章,半天没说出话。前儿刚跟爹商量着,等麦种完就去邻村砖窑厂找活干,一天能挣两块五,够给娘抓两副治咳嗽的药,这咋突然又要回部队? 这个出生于1958年的河南嵩县农民子弟,童年记忆里满是饥饿的滋味和繁重的农活。他曾经为了改变命运,在十七岁时就写下了三十万字的小说《山乡血火》,却遭遇退稿。 1978年,阎连科参军入伍,在部队里展现出了写作才华,1979年就在军区《战斗报》上发表了处女作《天麻的故事》。他凭借写作荣立三等功,却因为政策原因提干失败,不得不退伍回乡。 那天站在麦田里,阎连科心里又乱又慌。回部队吧,家里的农活没人帮衬,娘的病还等着钱治;不回吧,那身军装他穿了五年,心里早就把部队当成了第二个家。 晚上回家,他把召回通知递给爹,爹蹲在门槛上抽着旱烟,半天没吭声。娘坐在炕沿上,咳嗽着说:“娃,你要是想回部队就回,家里有我和你爹呢。” 看着娘蜡黄的脸和爹鬓角的白发,阎连科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 第二天一早,阎连科揣着娘连夜给他缝的布鞋,背着简单的行李,踏上了归队的路。他并不知道,这次召回背后是部队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当时正值百万大裁军,中央提出要培养“两用人才”,部队急需能传播军人精神的笔杆子。 他之前替营长写的珍宝岛战役事迹《冰原上的刺刀》,被政委评价为“放走会写战场故事的兵,是政治错误”。 归队后阎连科才知道,这次组建文艺创作组,是为了记录部队里的先进事迹,弘扬军人精神。但他心里没底,他只在部队宣传科写过几篇短讯,从没正经写过文学作品。 一开始他确实遇到了困难,写出来的东西要么太生硬,要么没感情。组长点拨他:“你得把自己当成战士,才能写出他们的心里话。” 阎连科豁然开朗。他开始用心和战士们相处:战士小李想家时,他陪着小李在操场散步;班长老王训练受伤,他主动帮老王擦药。他把战士们的喜怒哀乐都记在笔记本上,把那些真实的故事、真挚的情感写进文章里。 有一次,部队接到紧急任务要去偏远山区执行救灾。阎连科主动申请跟着去,他看到战士们冒着大雨扛救灾物资,有的战士脚磨破了,鲜血渗进草鞋里,却没喊一声累; 有的战士把仅有的干粮分给受灾群众,自己饿着肚子继续干活。这些场景深深打动了他,他白天跟着战士们一起救灾,晚上就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写稿子,煤油灯的光映着他的脸,笔尖在纸上飞快地移动,眼泪好几次滴在稿纸上。 他写的《救灾日记》在部队报刊上发表后,很多战士看了都哭了,说他写出了他们的心声。领导也表扬他:“你写的东西有温度、有力量,这就是咱们部队需要的好作品。” 阎连科终于明白,原来自己手里的笔,也能像战士手里的枪一样,传递温暖,鼓舞人心。 这次召回彻底改变了阎连科的命运。1982年他成功提干,后来又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他陆续创作出《黄金洞》、《年月日》、《日光流年》、《受活》等作品,成为当代著名作家,获得了鲁迅文学奖、卡夫卡文学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 多年后回想那段岁月,阎连科感慨万千。要是当初没回部队,他可能就成了砖窑厂的一名工人。是部队给了他机会,让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那张盖红章的通知书,背后是百万大裁军中对文化软实力的觉醒。当钢枪与笔杆并重,田间拾起的玉米叶终将化作肩章上的星芒。 人生就像一条充满岔路口的路,有时候看似意外的转折,说不定就是改变命运的契机。 阎连科的故事告诉我们,面对选择时,别害怕未知,别轻易放弃,只要带着真诚和努力去面对,无论走哪条路,都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那些曾经的遗憾和犹豫,在多年后回头看,或许都会变成生命里最珍贵的回忆和财富。 真金不怕火炼,怕的是火灭了,你连自己曾是金子都忘了。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我这一生无所成,只是够努力 | 专访阎连科》 南方人物周刊《两个世界里的阎连科 | 封面人物》

0 阅读:1

猜你喜欢

憨豆大侠闯魔窟

憨豆大侠闯魔窟

憨豆大侠闯魔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