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东巡山东,发现一户人家门上对联写着“家有万金不算富,五个儿子是绝户,横批:寡

炎左吖吖 2025-09-23 10:48:30

康熙东巡山东,发现一户人家门上对联写着“家有万金不算富,五个儿子是绝户,横批:寡人在此,康熙一看,火冒三丈,心想:除了自己,竟然还有人称“寡人,也没多想,推门而入…… 1689年,山东曲阜的杏花正开得热闹。 玄烨裹着青布直裰,戴顶旧毡帽,跨下青骢马,沿着驿道往孔庙方向慢行。 这是他第三次东巡,名义上祭孔,实则想看看治下百姓的真实模样。 毕竟,夸奖再好的奏折,也比不过巷口老妇的一句叹息。 行至邹县地界,日头偏西。 玄烨勒住马,望着道旁一间破院出神。 土坯墙裂着蛛网状的缝,屋顶几片青瓦歪在一边,院角的老槐树抽着稀疏的新芽,倒比院里的人更有生气。 “家有万金不算富,五个儿子是绝户,横批:寡人在此。” 门楣上的对联被风掀起一角,玄烨翻身下马。 自他八岁登基,他见过太多“寡人”,却头回在民间门楣上见这称呼。 他正生气,准备进去看看究竟是什么人敢这样自称寡人? 推开门,一股霉味混着灶火的烟味扑面而来。 正屋土炕上,坐着个佝偻的老妇,鬓发全白,手里捏着块补丁摞补丁的蓝布,正低头补袜子。 听见动静,她抬头时十分惊讶:“客官可是走错了?这破院子,没什么值钱的。” 玄烨扫了眼屋内。 两张缺腿的方桌,三个裂口的陶碗,墙角堆着半袋发霉的玉米。 再看老妇脚边,蜷着只花斑猫,正舔着碟子里最后几粒米。 “老人家,这门联写得有趣。” 玄烨指了指门楣,“‘家有万金’,可是指家财?” 老妇叹口气,放下针线:“哪是啥家财?我家原有十个闺女,个个金贵,说是‘万金’不为过。可闺女们出阁时,哪家没掏空家底?陪嫁的柜子、箱子、绸缎,堆了半条街。如今十个闺女嫁得远,一年到头回不来两趟,这‘万金’早成了空话。” 她抹了把脸:“至于‘五个儿子’,唉,我和老头子生了五个小子,本指望着他们养老,谁知道一个个翅膀硬了就飞。老头子走得早,十年了,没一个儿子来给我送过碗热粥。大儿媳骂我‘老 不 死的’,二儿媳嫌我吃饭多,三儿媳说我是‘赔钱货’!” 声音越说越低,最后成了呜咽。 玄烨听到这话,心头像压了块石头。 他想起幼年丧母,想起孝庄太后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说“要护着百姓”,想起前日在兖州见到的灾民。 原来最痛的,不是饥荒蝗虫,是至亲的冷漠。 离开破院时,玄烨悄悄往老妇炕头塞了块碎银。 老妇追出来要还,他却已翻身上马:“留着买米,莫要再委屈自己。” 回驿站的路上,玄烨望着道旁农田里劳作的百姓,忽然想起《孟子》里的话。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他自八岁践祚,平鳌拜、定三藩、收台湾、治黄河,哪样不是为了“国泰民安”? 可眼前这老妇的遭遇,却让他明白,再宏大的功业,若少了人间的温度,不过是冰冷的砖石。 三月廿三,曲阜祭孔大典。 玄烨身着十二章衮服,站在杏坛前。 “我这次往东巡查,看到老百姓日子过得太不容易了,尤其心疼那些没人照顾的老人。现在我下令:让户部拨出银子,在每个省都建 “敬老堂”,收留那些没儿没女的老人;让礼部修改《大清律例》,只要是做子孙的不孝顺长辈,就按 “十恶” 的罪名来处置;让学政司多在乡下办学校,教小孩子先学会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再学做事谨慎、说话讲信用!” 当旨意传回邹县那日,老妇正蹲在院门口择菜。 邻居王大娘跑来说:“老姐姐,你家那门联该换了!县太爷带着工匠来,说要给咱院儿刷墙,再挂块‘孝悌为本’的新匾!” 老妇摸着门楣上的旧对联,忽然笑了。 康熙二十八年春的那副“寡人”对联,最终被收进了山东巡抚的档案。 有人说,那是皇帝微服私访的“轶事”。 有人说,那是民间疾苦的“见证”。 可在老妇心里,那是她后半辈子最暖的日子。 因为,她搬进了县里新修的敬老堂,每日有热粥喝,有棉鞋穿,逢年过节还能收到孙辈们送的花布。 玄烨回京后,翻到随行官员的笔录,上面记着:“邹县有位老妇人,今年七十三,一共生了十个女儿、五个儿子,可这些儿女全都不孝顺她。皇上可怜她的处境,赏了她十两银子,还让当地官员每年去慰问她。“ 他合上本子,轻声道。 “我治理天下,追求的不只是让百姓粮仓充实、有衣穿有饭吃,更要让老人能安享晚年。这“寡人”两个字,本来是帝王的自称,可不能反过来成了百姓感叹自己孤苦无依的自嘲话!” 后来,这副“寡人”对联的故事,在民间传了很久。 真正的仁政,不在金銮殿的龙椅上,而在百姓的门楣间。 真正的“寡人”,不是高高在上的帝王,而是每个需要被温柔以待的凡人。 主要信源:(百度百科——问联思游(历史典故) )

0 阅读:0

猜你喜欢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