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他出生于一八一三年,广东人,他十六岁到澳门鞋店当学徒,三十二

炎左吖吖 2025-09-23 11:48:27

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他出生于一八一三年,广东人,他十六岁到澳门鞋店当学徒,三十二岁回家乡务农并且结婚,孙达成没有土地,一年辛勤劳动只获得微薄的收入,夜晚兼做村里的更夫,一八八零年辞去更夫,八年后去世。 1813年,广东香山翠亨乡,突然传出一个男婴的啼哭。 这个后来成为孙中山父亲的男人,此刻正攥着半块红薯,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他叫孙达成,谱名观林,字达成,号道川。 孙达成的童年,本应是乡绅子弟的优渥时光。 他的父亲孙敬贤早年也曾读书识字,却偏信“风水改运”的邪说,整日揣着罗盘寻龙探穴,为祖坟、宅基地“改运”。 听人说“皇帝田”是风水宝地,他便变卖田产买下。 又听“黄草岗”能旺族,再砸锅卖铁迁坟。 十余年间,孙家祖传的二十亩水田、五间青瓦屋,全被“风水”二字蛀空。 等孙达成十六岁接手家业时,家里只剩半亩薄田、三间漏雨的破屋,连糊口的粮食都没有。 为活命,孙达成只能跟着同乡去澳门谋生。 他在鞋店当学徒,白天蹲在灶前熬胶,夜里睡在堆鞋的木架下。 学得手艺后,又去葡萄牙人开的鞋店当匠人,每月挣四块银元。 这三不光要养活自己,还却要养活瞎眼的奶奶和年幼的妹妹。 十六年里,孙达成也见了世面。 这些见闻像种子,在他心里发了芽。 原来天下的路不止一条,原来“洋鬼子”的东西,也能为我所用。 1844年,三十二岁的孙达成辞去鞋店工作,带着攒下的二十块银元和一身制鞋手艺回乡。 他原想用手艺换些田产,却发现家乡的地已被地主瓜分殆尽。 无奈之下,他租了祖尝田二亩半、弟媳程氏的田四亩,种水稻和番薯。 可租金高得离谱:“每租谷十五石,折交‘期价银’六两六钱”,相当于半亩地的收成,刚够交租。 更苦的是,孙家人口多。 妻子杨氏生下三男三女后,家里的锅碗瓢盆总不够用。 孙达成白天种地,晚上替人补鞋。 农闲时当更夫,夜晚敲锣,每月挣几石谷补贴家用。 有年冬天,地主杨宝嫌他挑粪路过门前有异味,指着鼻子骂:“臭长工,再敢来,打断你的腿!” 孙达成低头应着,他不是怕疼,是怕家里断了粮。 转机出现在长子孙眉身上。 1854年,结婚八年的杨氏终于生下长子孙眉。 孙达成给孩子取名“帝象”,只因妻子曾梦见真武大帝入宅,说“必有贵人降生”。 他不知道,这个“帝象”,后来会成为“国父”孙中山。 孙眉十七岁那年,孙达成咬着牙取出压箱底的十块银元,塞给儿子。 “去檀香山吧,那边有洋人做工,说不定能闯出条路。” 孙眉走的那天,孙达成站在村口老槐树下哽咽了。 他不是不想儿子陪在身边,是知道“穷人的孩子,早该去闯天地”。 孙眉走后,孙达成的日子更难了。 他白天种地,晚上打更,连生病都不敢歇。 直到1879年,十三岁的孙中山被母亲杨氏带着去檀香山投奔哥哥,孙达成才松了口气。 他拉着孙中山叮嘱:“阿文,听你哥的话,好好读书。咱孙家,就靠你们了。” 孙达成没读过书,却懂得“读书改变命”。 他常在晚饭后搬个竹凳,给孩子们讲澳门见闻。 “那洋人的轮船,比咱们的渔船快十倍;那玻璃房子,冬天不冷夏天不热!” 孙中山听得入神,后来在檀香山读书时,总想起父亲的话:“咱穷人,也要看看外面的天。” 1883年,孙中山在北极殿捣毁北帝神像的事传回翠亨村。 孙达成气得直跺脚:“这小子,怎敢糟践神灵!” 可当孙中山被父亲责令离开家乡时,他又偷偷塞给儿子两块银元。 “去广州吧,莫要学坏。” 1887年,孙达成病重,孙中山从香港赶回侍药,孙眉也从檀香山归来。 兄弟俩守在床前,孙达成拉着他们的手说:“我没给你们留田产,只留了句‘读书要争气’,你们记着。” 1888年3月,孙达成在翠亨村病逝,享年七十五岁。 他临终前,还自言自语:“阿文该有出息了!” 这个时候,他不知道,这个“有出息”的儿子,后来会推翻帝制,创立共和。 他更不知道,自己用一生的艰辛,为中国的革命火种,埋下了最朴实的根。 孙达成的墓在翠亨村寿屏山东麓,墓碑上只刻着“孙达成之墓”。 他没有留下万贯家财,没有留下显赫功名,却留下了三样最珍贵的东西。 一是对知识的渴望,二是对外部世界的向往,三是“穷也要争气”的骨气。 孙中山后来在回忆录里写:“父亲虽是农民,却比许多读书人更有见识。他教会我,人不能困在小山村里,要去看更大的世界。” 1925年孙中山逝世,村民们在孙达成的墓前摆上三碗白米饭、一壶浊酒。 他们说:“达成公,您的儿子,让天下人都记住了翠亨村。” 这个朴实的农民父亲,或许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国父之父”。 主要信源:(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孙达成)

0 阅读:1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