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差距”究竟在哪?邱震海语出惊人:“中国辛辛苦苦在14亿人中培养人才,老美是

谦语话书风 2025-09-24 14:26:08

中美“差距”究竟在哪?邱震海语出惊人:“中国辛辛苦苦在14亿人中培养人才,老美是在77亿人中收割人才。中国是个挣钱的好地方,但是留不住人才,这与环境有关!”短短两句话,把两国在人才竞争上的核心差异点透了,确实发人深省。   美国这套“全球收割”的本事到底多厉害?人家根本不盯着自己国家那点人,直接把全世界当成人才“储备库”。早从二战后开始,就靠各种政策拉来20万全球顶尖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这些人可是直接推着美国搞成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就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吧,查诺贝尔奖官网就知道。1901到2024年,美国拿奖的有281人,占了全球总数的43%。   这里面差不多30%的得主,本来是其他国家的人。比如出生在德国的爱因斯坦,还有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他们的研究都靠美国的支持才出了成果,等于全世界的聪明人都在帮美国变强。   更关键的是美国的人才政策,据2024年美国移民局的数据,他们每年给技术人才发的绿卡,像EB-1、EB-2这类,大概有8.5万张。   虽然比以前少了点,但专门盯着顶尖人才——比如2023年,光给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发的EB-1绿卡,就占了这个类别总量的27%,比其他行业多太多了。   而且美国数学和计算机领域的博士生,一半以上是外国人,毕业后80%都留下来了。等于各国辛辛苦苦教出来的高材生,最后不少都给美国干活了。   除此之外,美国的“收割术”还藏在细节里。硅谷就是最好的例子,那儿一点不排斥失败,就算你想法再怪,也有人愿意听。科学家不用天天跑关系、拉经费,钱给得足,能安安心心搞研究,这种氛围谁不喜欢?   而我们这边,确实在14亿人里下了血本培养人才,北大清华每年都走出好多高材生,但有句话说得扎心,这俩学校快成欧美名校的“预科班”了。   《自然》杂志2023年发过个榜单,全球材料科学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上榜的32个华人里,18个长期在美国的高校或科研机构上班。   不过也不是都走了,还有7个两边跑。比如斯坦福大学的华人教授崔屹,既在美国管着电池材料实验室,又跟中国科学院合作搞新能源技术转化。现在人才是“双向流动”,不是以前那样只往外跑了。   为啥还是留不住一些人?真不是人才不爱家,邱震海说的“环境”问题太关键了。中国现在挣钱机会确实多,资本也愿意来,但人才要的不只是钱啊。   有的科研人员明明水平顶尖,却得花大半时间拉赞助、写项目申报书,哪还有心思搞创新?还有些地方的职场,讲究人情世故,能不能升职不看能力看关系,一心搞技术的人能不憋屈吗?   还有双重国籍的事,我们国家不承认。有些华人人才为了发展拿了外国国籍,想回国工作,得办“外籍高层次人才来华工作许可”。   虽然2022年以后流程简化了,符合条件的凭“工作许可通知”就能直接办签证入境,但跟美国“承认双重国籍”比,还是多了点麻烦,来回跑不方便。   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说过,穷国花钱培养的人才,最后给发达国家干活,这会拖自己的后腿。   非洲的塞拉利昂就是例子,据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的报告,这个国家全国注册的医生才1200人,可美国芝加哥的库克县医院一家,就有37个塞拉利昂籍医生。   这些医生大多是塞拉利昂政府公费培养的,结果因为美国给的工资高、设备好,全留下了。现在塞拉利昂每10万人里,才1.2个医生,远低于全球每10万人15个医生的平均水平,这就是人才流失的真真切切的痛。   其实我们国家的人才家底特别厚实,14亿人里藏着无数有潜力的人,缺的不是培养能力,而是留住人才的“好土壤”。现在国家也在改,而且改得越来越快。毕竟人才不是商品,光给钱没用,他们需要能放开手脚干事的空间、被尊重的氛围,还有安稳的保障。   邱震海的话不是泼冷水,是提醒咱们:与其羡慕美国有那么多人才,不如赶紧把“留才环境”的短板补上,把14亿人的人才优势真正用起来,这才是缩小差距的关键。

0 阅读:45
谦语话书风

谦语话书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