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访华,李在明就出声抱怨,还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   刚开口就“抱怨”

顾议史实 2025-09-24 16:35:22

还没访华,李在明就出声抱怨,还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   刚开口就“抱怨”,还没来中国,韩国新总统李在明就先给中朝俄送上了一份“担忧大礼包”。问题是,你真有那么重要吗?   在接受英国BBC采访时,李在明语气诚恳,姿态却微妙,一边喊着要缓和半岛紧张局势,呼吁美国尽快重启同朝鲜的核谈判。   还打破传统“强硬派”立场,首次放话说韩国不再坚持朝鲜“完全弃核”,只要能“冻结”也成。   可转头又对中朝俄在9月初联合出席纪念活动的“团结”感到“担忧”,暗示这会让韩国更危险,并可能“被迫”加深与美日的合作。   表面是在“中立调停”,实际上是左手拉美朝,右手抱紧美日,嘴里说着和平,心里还是阵营思维,这种“抱怨式外交”,倒是把韩国的焦虑暴露得一干二净。   他提议美国调整对朝政策,不再要求朝鲜“彻底弃核”,而是“先冻结再谈”,这在韩美历届政府中算是少见的“软化”。   在他看来,美朝关系要突破,不能再按老路走,听上去像是务实转向,实则是国内进步派压力下的折中之举。   李在明清楚,韩国民众对区域紧张越来越反感,尤其年轻一代,并不喜欢整天被“核威胁”笼罩。   可问题是,在他努力对朝放低姿态的同时,却又对中朝俄正常的纪念活动表现出“担忧”,说这可能加剧“阵营化”,让韩国更危险,他甚至暗示,韩国可能会因此进一步巩固与美日的安全合作。   这不就是既想缓和局势,又怕别人走太近,典型的两头下注,对朝“让步”,对中俄“警惕”,还打着“中立调解人”的幌子,实则还是在老套路里打转。   把“别人的正常互动”当作威胁,却对美日韩的三边安全框架闭口不谈,双标味十足,李在明的这种“夹缝姿态”,其实是韩国几十年来外交困境的缩影。   从经济上看,中国是韩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年贸易额超过3600亿美元,是美国的两倍还多,韩国的电子、汽车、化学等支柱产业,大量依赖中国市场。   但在安全上,韩国又完全依靠美韩同盟撑腰,境内驻扎着近3万美军,战略自主性几乎为零,这种“一边赚钱一边看脸色”的状态,早已成为韩国的结构性痛点。   它既想从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分一杯羹,又不愿在安全政策上得罪美国,这种“经济靠东,安全靠西”的战略错位,被称为“亚洲悖论”,已经让韩国数次陷入外交被动。   李在明上台后,试图在这个悖论中找出第三条路,但现实是,左右都不讨好,他想缓和对朝关系,美国就担心他“单飞”;他对中俄表现出“担忧”,中国也不可能无动于衷。   说到底,只要韩国不真正拥有战略独立性,每一步都得绑着绳子走,从这次采访可以看出,李在明和韩国精英层还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过度高估自己的地缘战略地位。   他们总觉得,韩国是东北亚“不可或缺的桥梁”,可以在中美之间“斡旋”,在朝核问题上“调解”,在中朝俄与美日韩之间“平衡”,但现实却一次次打脸。   无论是中美贸易战,还是朝鲜导弹试射,韩国的声音都很容易被淹没,李在明说“担忧”,可这份担忧对中朝俄来说,分量真的有那么重吗?   更讽刺的是,韩国对待“阵营”问题的标准本就双重,中朝俄一起参加阅兵式,就叫“阵营化”,但美日韩举行联合军演、签署三边安全协议,在他们眼里却是“稳定的基石”。   这种只许自己组团,不许别人握手的思路,说到底还是冷战思维,在一个日益走向多极化、合作化的世界里,韩国还在用“非此即彼”的老眼光看问题,只会让自己越来越不合时宜。   李在明的“抱怨”,其实是对自己所处位置的焦虑,而不是对局势的清醒判断,李在明的“担忧”表面是地缘安全,深层却是战略焦虑。   韩国既不敢彻底倒向美国,又不敢真正亲近中国,总想站在中间当“润滑剂”,但在大国博弈愈加复杂的今天,这种“左右通吃”的想法只会越来越难实现。   而且,韩国国内政治极化严重,进步派希望改善与朝关系,保守派则主张紧跟美国,每一届政府上台都要推倒前任外交路线重来一遍,这样的不稳定性,也让外界对其外交承诺的可信度打了折扣。   李在明这一口“担忧”的话,倒不是说错了什么,而是说得太早、太急,他尚未访华,就先把“安全焦虑”端上桌,既显得不够稳重,也容易引发误解。   尤其是在中韩关系本就敏感的当下,这种“先声夺人”的话术,很难达到积极效果,反而可能让中方对其外交诚意打问号。   他的问题不在于“担忧”,而是太把自己的“担忧”当回事了,现实是,真正有决定权的,不是担忧谁,而是谁能拿出解决方案。   韩国若真想在大国博弈中找到位置,就不能只靠嘴上说说“中立”,也不能总是左顾右盼,真正的外交,不是“看谁不顺眼就抱怨一句”,而是要在现实中找到最优解。   李在明若想让韩国在国际舞台上更有话语权,首先得学会在风浪中稳住舵,而不是在还没踏上航程时,就先喊起了“风太大”。

0 阅读:83
顾议史实

顾议史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