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莱恩,再见了!欧盟再次出手,必须换人   她的位置还坐得住吗?   9

顾议史实 2025-09-24 16:35:23

冯德莱恩,再见了!欧盟再次出手,必须换人   她的位置还坐得住吗?   9月的布鲁塞尔风高浪急,冯德莱恩刚刚挺过一次不信任投票,转眼又被左右两派联手“围猎”。   极右翼与左翼罕见握手言和,目标只有一个,让她下台,欧洲议会10月将投票决定她的命运。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政治斗争,这是欧盟内部撕裂的真实写照。冯德莱恩,或许真该收拾行李了,左右夹击,她还能撑多久?   冯德莱恩的麻烦,不是一天两天积累下来的,这次不信任动议,是左右两边政治势力罕见“联手开炮”的结果。   极右翼看不下去了,说她“把欧洲卖给了美国”,他们指着和美国的贸易协议说,这是“丧权辱国”。   连欧盟内部民调都显示,有52%的民众觉得这协议就是“耻辱牌”,能源制裁更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油气价格飞涨,匈牙利、斯洛伐克都气得跳脚。   法国和波兰也不干了,说她跟南美签的农产品协议,根本是砸自家农民饭碗。   左翼同样愤怒,说她“价值观彻底垮塌”,环保政策被她“拐弯抹角”地给砍了,反洗绿法案就这么被否了。   对加沙问题,她的回应被批“软得像面条”,连宣布制裁以色列极端分子都被说“太晚太轻”,6500亿欧元的经济复苏基金分发得像挤牙膏,还被爆出部分资金进了利益集团的口袋。   冯德莱恩的日子难过,其实也是整个欧盟的镜像,欧洲这盘棋,现在乱得不行。   传统政党一个个“掉粉”,中左中右的支持率像泄了气的皮球,极右翼在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地的地方选举中高歌猛进,欧洲议会里势力越来越大。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冯德莱恩不管怎么拉票,都很难再找到稳定的支持基础,政治碎片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立法效率低下。   该投的票投不下去,该改的政策改不了,欧盟机构早就被批是“官僚黑洞”,民众觉得这里的决定离自己十万八千里,你说服不了他们,他们就拿选票教训你。   冯德莱恩上任以来,一直站在“跨大西洋合作”这条线上,和美国眉来眼去,但现在看,这条路线,走得太远了。   美国在欧盟的云计算市场已经掌握了54%的份额,关键基础设施被外资主导,这哪是“合作”?这分明是“技术殖民”。   她力推对俄制裁,结果欧洲经济掉头向下,德国工业受伤严重,法国总统马克龙干脆直接开喷,说她“牺牲了欧洲工业”,连德国自己人都看不下去了,基民盟公开说她是“负资产”。   换句话说,她的“亲美政策”,正在让她在欧洲内部“失宠”,别以为这次不信任动议只是政策问题,更直接的导火索,是她和辉瑞CEO的那几条“短信”。   当初欧盟采购疫苗,涉及高达40亿欧元的预算,结果,被揭发她私下和辉瑞CEO暗通款曲,绕过正常程序谈协议。   这事一曝光,欧盟法院立刻介入调查,民众一边骂“黑箱操作”,一边问:这40亿,到底花哪去了?   这不是小事,这是彻头彻尾的“政治地雷”,在讲究程序正义和透明度的欧洲,这种事,够她喝一壶的。   你以为她只是在议会里“失宠”?错,她连法德这对“传统盟友”都守不住了,马克龙公开怼她,说她带偏了方向,搞得法国制造业生存困难。   德国的基民盟不再力挺,甚至放出话来“换人更有希望”,法德分裂成这样,欧盟还能走多远?   这不只是冯德莱恩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欧盟权力结构的问题,大家想的方向不一样,干的事情不一样,结果就是大事推不动,小事吵不停。   你说要改革?冯德莱恩当然也这么说,她最近还提议废除“全票一致制”,改成“合格多数投票”。   这话听起来不错,问题是谁愿意放弃手里的“一票否决权”?这不是玩笑,是真刀真枪的利益,这条改革路,别说多难走了。   而且,民众也越来越不买账,这是什么概念?说明欧盟的“凝聚力”已经在下滑,一体化不再是铁板一块。   冯德莱恩的命运,其实也就是欧盟在这个时代的缩影,要么改,要么沉,她可能真的要下台,但问题是:换一个人,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欧盟的结构问题、信任危机、战略方向混乱,这些不是靠一个人就能扭转的,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冯德莱恩已经不是那个“不可替代”的人了。   从最初的权力核心到如今的“众矢之的”,冯德莱恩的政治轨迹像过山车一样。欧盟的裂痕也不再只是暗流涌动,而是明晃晃地摆在台面上。   10月的投票,或许只是个形式,但它背后的信号很清晰:欧盟,到了必须做出选择的时候了。   是继续“拖字诀”,还是彻底推倒重来?这是对冯德莱恩的拷问,更是对整个欧盟未来的考验。   冯德莱恩,再见了?还是说真正的风暴,现在才刚刚开始。

0 阅读:57

猜你喜欢

顾议史实

顾议史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