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孔坚遇难涉事飞机为1958年机型 老化腐蚀成事故调查焦点 9月23日,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创始院长俞孔坚在巴西坠机遇难,这一消息引发国内外学界与公众的深切哀悼。作为中国“海绵城市”理念的核心倡导者与实践者,俞孔坚此次赴巴参与湿地生态保护相关纪录片拍摄,却不幸遭遇空难。目前事故原因仍在巴西国家民航局(ANAC)的深入调查中,而涉事飞机的“高龄”背景,正成为外界关注的核心疑点。 根据ANAC公开的航空登记信息,此次坠毁的飞机为塞斯纳172型通用飞机,于1958年正式出厂交付,截至事发时机龄已达65年。尽管该机构此前记录显示,涉事飞机在事发前的定期适航检查中“符合安全标准”,相关维护记录完整,但航空安全领域专家指出,对于超半个世纪机龄的老旧机型,常规检查难以完全覆盖隐蔽性故障风险。 “1950年代生产的通用飞机,其机身金属结构、发动机管路及橡胶密封件等部件,即便定期维护,也难以抵御长期使用带来的老化疲劳。”国内航空安全研究学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巴西中西部潘塔纳尔湿地属于典型的热带湿热气候,高湿度、强紫外线及空气中的水汽盐分,会加速金属部件的腐蚀氧化,尤其可能导致起落架舱、机翼接缝等部位出现肉眼难以察觉的裂纹或性能衰减。这种“隐性老化”在常规地面检查中易被忽视,却可能在飞行过程中因气流颠簸、载荷变化等突发情况引发致命故障。 值得注意的是,塞斯纳172型飞机虽因可靠性高被称为“通用航空界的常青树”,但主流运营市场中,1950年代生产的该机型已多被用于飞行训练或低空作业,且需接受更频繁的专项检测。据巴西当地航空运营人士透露,涉事飞机所属的小型航空公司主要承接湿地区域的短途飞行业务,受运营成本限制,老旧机型的深度维护往往存在“达标但不充分”的情况,比如部分易损部件可能选择“超期服役”而非及时更换。 目前,ANAC调查组已将“部件老化与热带环境腐蚀”列为重点排查方向,技术人员正对飞机残骸中的发动机、操纵系统及机身结构件进行拆解分析,通过金属疲劳检测、腐蚀程度评估等技术手段,判断是否存在因老化导致的机械故障。同时,调查组也在调取该飞机近5年的维护记录,核查是否存在维护流程不规范、关键部件更换不及时等问题。 俞孔坚教授的猝然离世,不仅让中外建筑学界失去一位深耕生态规划的领军者,也让公众对老旧通用飞机的运营安全产生关注。国内多位航空领域专家呼吁,对于超服役年限或高风险环境下运营的通用飞机,应建立更严格的“差异化适航标准”,增加湿热、高盐等特殊气候区域的专项检测项目,从源头降低安全隐患。 截至发稿,俞孔坚教授的家属已抵达巴西,在驻巴使馆协助下处理后续事宜。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正联合国内外学术机构,筹备整理其未完成的生态研究成果,以延续其“让城市与自然共生”的学术理念。飞鸿 飞鸿坠机 客机遇难
现在看来,北大俞孔坚教授错过了2次“救自己”的机会:第一次:在得知自己是乘坐小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