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杀死太子李建成,对着魏征厉声责问说:“魏征,你为什么挑拨我和太子的兄弟关系

趣史小研究 2025-09-26 14:39:59

李世民杀死太子李建成,对着魏征厉声责问说:“魏征,你为什么挑拨我和太子的兄弟关系?说不出就杀了你!”魏征一听,脸色不改淡定地回答说:“要是太子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有今天的祸事。” 这话一出,空气都凝固了。这哪是求饶,这分明是说:你李世民能赢,纯粹是李建成不听我的! 所有人都等着李世民拔剑。可李世民却愣住了,随即放声大笑。他走下台阶,亲自把魏征扶起来,说了一句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话:“过去了就过去了。以后,你得像今天这样,有什么话都照直了说。” 就这样,一个差点被砍头的“前朝余孽”,摇身一变,成了大唐朝堂上最重要的一块“镜子”。而这一照,就是十七年。 说真的,李世民用魏征,一开始绝对有“政治秀”的成分。他杀了亲哥哥和亲弟弟,这事儿在讲究孝悌伦理的古代,名声上无论如何都是个污点。怎么洗白?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出个宽宏大量的姿态给天下人看。 魏征就是他立的那个牌坊,一个活的政治广告。 可魏征这哥们儿,根本不是个甘心当牌坊的人。他给李世民打工,主打一个“专业抬杠”。李世民说东,他只要觉得不对,立马就往西给你拽。 贞观初年,天下刚安定,老百姓兜里还没几个钱呢。李世民就有点飘了,琢磨着要去泰山搞个“封禅”大典。这在古代可是皇帝的最高荣誉。 李世民听得正舒坦,魏征站出来了,一瓢冷水从头浇到脚:“陛下,现在去封禅,不合适吧?” 李世民不高兴了:“怎么不合适?我平定天下,让百姓休养生息,这功劳还不够?” 魏征慢悠悠地说:“功劳是很大。可现在山东、河南刚遭了灾,老百姓饭都吃不饱。您带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过去,沿途吃喝拉撒,地方上得怎么供应?隋炀帝当年就是这么干,把国家干没的。您忘了?” “隋炀帝”这三个字,简直是李世民的“紧箍咒”。魏征一念,李世民就头疼。最后这事儿只能不了了之。 还有一次,李世民得了只漂亮的鹞鹰,喜欢得不得了,正放在胳膊上把玩。远远看见魏征走过来,他做贼似的赶紧把鹞鹰往怀里藏。魏征呢,就跟没看见一样,板着脸开始汇报工作,引经据典,滔滔不绝。等他好不容易说完了,走了,李世民赶紧把怀里的鹞鹰掏出来,可怜那只鸟,早就在他怀里给活活憋死了。 李世民心疼得不行,又气又无奈。你说他能把魏征怎么样?打一顿?还是骂一顿?这个“田舍翁”就是块滚刀肉,软硬不吃。 当然,李世民也不是泥捏的菩萨,他可是杀伐果断的马上皇帝。被魏征怼得下不来台的时候,也动过杀心。有一次退朝,他气冲冲地回到后宫,对他老婆长孙皇后说:“我早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一听,也不劝,默默地回自己房间换上了一套最隆重的朝服,然后回来对李世民行大礼,嘴里还说着:“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李世民搞懵了:“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微微一笑:“我听说,只有最贤明的君主,才会有最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敢这么跟您说话,不就证明了您的贤明吗?我当然要恭喜您啊!” 这一番话说得李世民是茅塞顿开,心里的火气也消了大半。李世民心里清楚,国家治理,靠的不是他一个人的聪明才智,而是要有一套能让不同声音发出来的机制。 魏征的存在,就是这个机制的活化石。他允许魏征“犯上”,就是在告诉天下所有的官员:只要你说得对,哪怕是皇帝,也得听着。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去世。李世民亲自去吊唁,哭得像个孩子。他下令罢朝五天,对身边的大臣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话:“一个人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自己的衣冠;用历史做镜子,可以知道朝代兴亡的道理;用人做镜子,可以明白自己做事的得失。我一直有这三面镜子,用来防止自己犯错。现在魏征死了,我的一面镜子也就没了!” 魏征死后没多久,就发生了太子李承乾谋反案。查来查去,竟然牵扯出魏征生前举荐的两个人,侯君集和杜正伦。尤其是侯君集,还是谋反案的主谋。更让李世民生气的是,他发现魏征竟然把自己劝谏他的那些奏疏,都给了史官褚遂良一份。 李世民勃然大怒。他觉得魏征这是在沽名钓誉,是为了博取自己“直言敢谏”的好名声,甚至怀疑他是不是早就和太子党有勾结。一气之下,李世民下令推倒了自己亲手为魏征书写的墓碑,还取消了衡山公主和魏征儿子的婚约。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结果被打得灰头土脸,损失惨重。在撤退的路上,他看着满目疮痍的战场和疲惫不堪的士兵,想起了魏征。他长叹一声,对左右说:“如果魏征还活着,一定不会让我打这一仗啊!” 回到长安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重新把魏征的墓碑立起来,并且是用比之前更隆重的礼仪。 那一刻,李世民可能才真正明白,魏征这面镜子对他到底有多重要。当镜子在的时候,他可能觉得刺眼,觉得烦。可当镜子真的碎了,他才发现,自己看不清前面的路了。 他会犯错了,会做出耗费国力的错误决策了。

0 阅读:918

猜你喜欢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