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8年,13岁的曹冲病逝,他的好友周不疑悼念后离开。曹操吩咐手下:“去把这个小孩杀掉!”曹丕被吓了一跳,他求情:“父亲,周不疑是奇人,将来可以为我所用,父亲为何要杀他?” 要说周不疑有多牛,咱们先看个小故事。 周不疑是荆州零陵郡人,他舅舅是刘表的别驾刘先。这孩子打小就聪明,聪明到什么程度呢?他家里人想给他请个家教,找了当时的名士刘巴。 刘巴是谁?那可是个超级“高冷”的学霸,后来帮刘备搞定了蜀汉的财政问题,牛人中的牛人。刘巴见了周不疑一面,回来就摆手辞职了。家里人以为孩子太淘气,结果刘巴说:“这孩子是天才,我教不了,别耽误了人家。” 后来,曹操平定荆州,刘先带着外甥周不疑归顺了。曹操一听,嘿,又来个“神童”?巧了,我儿子曹冲也是! 于是,两个天才少年就这么认识了。这一年,曹冲13岁,周不疑大概16、17岁。 两个高智商、高情商的少年一见如故,成了铁哥们儿。曹操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曹操高兴得甚至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周不疑,搞个“亲上加”亲”。但有意思的是,周不疑给拒了。这事儿不大,但给后来的事埋下了一根小小的刺。 但生活这剧本,从不按套路出牌。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的同一年。年仅13岁的曹冲,突然得了一场急病,夭折了。 这场变故,对曹操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咱们得明白,曹操哭曹冲,不只是一个父亲在哭儿子,更是一个帝国的创始人,在哭他废掉的“第一继承人”。 他所有的政治布局、权力交接的蓝图,瞬间被撕得粉碎。 这就好比你苦心经营一家即将上市的公司,那个你培养了十几年、内定接班的、所有股东都认可的继承人,突然没了。 你怎么办? 曹操只能在剩下几个“备胎”里选。老大曹昂早战死了,老二曹丕,老三曹植……这几个,各有优点,但也各有曹操看不上的毛病。 而就在这个“继承人危机”的节骨眼上,周不疑的身份,瞬间就尴尬了。 之前,你是“准太子”的铁哥们儿,是未来的“帝师”级人物,是公司的核心资产。 现在,太子没了。你成了什么? 你成了一个“前朝余孽”,虽然这“朝”还没开始。 你是一个智商爆表、能力超强,但忠诚度归属不明的“游离资产”。 曹冲死后,周不疑来吊丧。他一走,就发生了开头那一幕。 曹丕不理解:“爸,这人才啊!留给我用啊!” 曹操看了看曹丕,说出了一句载入史册的、冰冷刺骨的话。 这句话在裴松之注引的《零陵先贤传》里有记载,曹操说:“此人,吾儿冲之俦,而汝不能制也。” 这才是曹操要杀周不疑的唯一真相。 这根本不是泄愤,也不是迁怒,这是一场极其冷静、甚至冷酷的“政治风险对冲”。 在曹老板的“风控模型”里,周不疑这个“标的物”的属性,已经从“核心资产”变成了“高危负债”。 为什么? 第一,能力太强,已成“隐患”。 周不疑不只是个书呆子。曹操打柳城的时候,久攻不下,带着周不疑在身边。这小子“画图定计”,一口气献了十条计策,曹操一用,城破了。 第二,新老板“镇不住”。 曹操看人,准得可怕。他知道曹冲是那种“不世出”的天才,他能靠个人魅力和智商“收服”周不疑。 但他更知道曹丕。曹丕是个合格的政治家,工于心计,善于权谋。但他不是曹冲那种“天才”。 曹操很清楚,曹丕驾驭周不疑,只能靠“术”,靠“权位”。而周不疑这种人,是吃“软”不吃“硬”的,他只服比他更强的人。 一旦曹丕压不住他,或者周不疑看不上曹丕,怎么办? 第三,忠诚度“不可控”。 周不疑拒绝了曹操的赐婚。这个“拒绝”在当时来看,是少年意气。但在曹冲死后来看,这就是一个“危险信号”。 它说明周不疑没有和曹氏家族进行“深度绑定”的意愿。他效忠的,可能只是曹冲这个人。 现在曹冲死了,他会效忠曹丕吗?还是会效忠曹植?还是等价而沽,谁给的价高就跟谁?甚至,他会不会被刘备、孙权挖走? 以周不疑的才智,他要是跑到对手阵营里,那对曹魏集团的打击,不亚于十个郭嘉。 曹操一辈子都在“不确定性”里赌博,但他绝不允许自己死后,给儿子留下这么大一个“不确定性”。 所以,你再看曹操杀周不疑,还会觉得他“唯才是举”的牌坊倒了吗? 没有。 曹操的“唯才是举”,全称是“唯我所用之才,方为举”。 一个你“不能制”的才,一个你玩不过的才,一个可能成为你儿子“催命符”的才,那他就不是“才”,而是“灾”。 周不疑的悲剧,不在于他生错了时代,而在于他“亮剑”太早,而“靠山”又倒得太早。 对于一个帝王来说,“可控”永远排在“能力”前面。 这是一个冰冷的法则,从古至今,从未改变。 曹操不是圣人,他是一个极致的“实用主义者”。他所有的温情和残暴,都服务于他最终的政治目的。 他杀了周不疑,为曹丕扫清了一个潜在的、自己儿子可能“Hold不住”的巨大威胁。 他用一个17岁少年的命,给曹丕上了继位前最重要的一课:“权力,就是消除一切不可控。”

心境平和
这个周不疑连自保的战略都没有?十分之一个郭嘉都比不上
826N2
2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