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一个印度的退役中将,对着镜头特诚恳地说:我们宁愿跟中国打一仗,也不想跟巴基斯坦动手。 这不是印度有多勇敢,而是跟巴基斯坦动手的“性价比”太低,低到不如去碰瓷军事差距更大的中国。 这位印度退役中将的表态,本质上是把战略算计裹上了一层“强硬”的外衣,可骨子里藏的全是对现实利益的权衡——跟巴基斯坦打架是赔本买卖,跟中国叫板反而能捞到政治、军事、舆论上的三重好处。 先看看跟巴基斯坦动手的麻烦在哪。印巴边境线长达2900多公里,尤其是克什米尔地区,双方常年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对峙,可这里的仗根本打不出“决定性胜利”。 巴基斯坦虽然整体军力不如印度,但在克什米尔方向早就把“非对称作战”玩到了极致,陆军有经过高寒山地训练的精锐部队,空军装备的“枭龙”战机多次在边境冲突中占过便宜,甚至连海军都能用潜射导弹对印度沿海城市形成威慑。 更要命的是,巴基斯坦手里有核武器,这玩意不是摆设——2002年印巴边境危机时,巴基斯坦直接把核弹头对准了印度大城市,逼得印度不敢轻易越界。 这种“打不赢还甩不掉”的对手,一旦开战就是无底洞,印度军费每年也就700多亿美元,既要养着130多万现役部队,又要采购国外装备,真跟巴基斯坦陷入长期冲突,用不了两年就得把国库掏空。 更实际的问题是民生代价。印巴边境的平民早就被冲突折腾得够呛,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后,印度想在印巴边境搞“报复性打击”,结果刚出动战机,巴基斯坦就用火箭炮覆盖了印度边境村庄,造成几十名平民伤亡。 这种“互相伤害”的模式,对印度国内舆论来说是把双刃剑——赢了还好说,输了就是政府无能。 反观印度国内,经济增速连年下滑,失业率高达8%以上,要是再因为跟巴基斯坦打仗导致民生凋敝,莫迪政府的选票就得打水漂。而巴基斯坦那边早就习惯了这种“低烈度冲突”,老百姓对战争的耐受度比印度高得多,真耗下去,先扛不住的肯定是印度。 那为什么反而愿意跟中国叫板?首先是“安全幻觉”在作祟。印度总觉得中国“不会真动手”,因为中国的主要精力在经济发展和海上维权,对中印边境的冲突倾向于“冷处理”。 这种判断让印度产生了一种错觉:可以通过“有限挑衅”来试探中国底线,就算输了也只是局部冲突,不会引发全面战争。 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后,印度虽然伤亡比中国多,但通过国内舆论造势,把损失包装成“英雄事迹”,反而凝聚了国内共识,莫迪的支持率还涨了5个百分点。这种“输了舆论赢了政治”的甜头,让印度军方觉得跟中国叫板是笔划算的买卖。 其次是军事上的“欺软怕硬”——这里的“软”不是说中国军力弱,而是中印边境的地形限制了中国优势装备的发挥。 中印边境线90%以上都是高原山地,解放军的歼-20隐形战机、航母战斗群这些“王牌”在高原地区施展不开,而印度在边境部署了12万山地打击军,还囤积了大量牵引火炮和装甲车。 虽然美国环球军力网的数据显示,中国在39项军力指标中有34项超过印度,尤其是在战斗机数量、弹道导弹、国防预算等关键领域优势明显。 但印度总盯着自己那点“局部优势”自我安慰——比如装甲车数量比中国多1916辆,牵引火炮多1168门,就觉得在边境对峙中能占到便宜。这种“拿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的思维,让印度军方产生了“能跟中国一战”的误判。 更重要的是国际环境的纵容。印度很清楚,中国是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的“战略竞争对手”,只要在中印边境制造冲突,就能获得西方的支持。 2022年中印边境紧张时,美国立刻宣布向印度出售60亿美元的“阿帕奇”直升机,欧洲也放宽了对印度的武器出口限制。 反观跟巴基斯坦动手,西方只会呼吁“停火”,不会给印度实质性好处,甚至还会因为“人道主义问题”批评印度。这种“选边站”的国际待遇,让印度觉得跟中国叫板能捞到更多地缘政治资本。
美国人现在“恐印”到什么程度了,由于工作签证问题,印度人急于返回美国,结果美国人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