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委会表示对2036年奥运会的申办情况感到失望,因为上海、成都、广州三座城市均未提交申请。 国际奥委会对 2036 年奥运会申办情况失望,核心还是盼着中国城市能接下这担子。 毕竟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办得太亮眼,31 座新场馆拔地而起,运动员宿舍、24 小时全球美食食堂都是顶级配置,连记者的媒体包用到现在都还能用,金镶玉金牌更是经得住火灾考验。 可上海、成都、广州偏偏都没提交申请,这不是没能力,是真把账算明白了,不再为了面子硬扛成本。 奥运会这事儿现在有多烫手?不是以前了,办次奥运就能风光无限,现在更多是赔本赚吆喝。 自 2000 年以来,全世界这么多届奥运会,就北京和悉尼赚了点钱,北京盈利 1.44 亿美元,悉尼 3.6 亿美元,其余几乎全是亏的。雅典奥运会亏了 80 亿美元,里约亏 21 亿,东京更惨,直接亏了 64 亿。 而且成本超支是铁定的魔咒,从 1972 年到现在,每届都超,平均超支率能到 156%,索契冬奥会甚至超了 289%,花了 510 亿美元,成了史上最贵的奥运。 这些钱可不是小数目,蒙特利尔奥运会亏的 15 亿美元,当地纳税人用了近 30 年才还清,想想都觉得沉重。 国际奥委会也喊着改革,说要搞可持续、低成本,出台了《奥林匹克 2020 议程》这些文件,把申办模式改成协商对话,说能降 80% 的申办成本。 可实际呢?巴黎奥运会一开始预算 62 亿欧元,最后超到 110 多亿欧元,就算喊着低碳,成本还是没按住。那些所谓的改革措施,没解决最根本的问题 —— 办赛的真金白银得东道主自己掏,赛后一堆场馆还得花钱维护。 平昌冬奥会的主场馆用了 4 次就拆了,悉尼的体育场每年维护费要 3000 万美元,这些都是看得见的负担。 上海、成都、广州不是没本事办,国际奥委会副主席都说中国至少 10 座城市有这实力。上海 2018 年还专门花 64 万做过申办可行性研究,最后还是明确说没计划。为啥?因为现在的城市发展早过了靠奥运刷名气的阶段。 上海本身就是国际大都市,成都办过大运会,广州办过亚运会,全世界都知道这些地方,不用再靠奥运镀金。以前办奥运是撑门面,现在更在乎老百姓的实在日子。 把几百亿砸进可能闲置的场馆,不如修修老旧小区的电梯,多建几个社区医院,给学校添点设备,这些钱花出去,老百姓能直接感受到好处。 再看看国际上那些申办的城市,印度喊着 14 亿人的梦想,背后有首富家族支持,但印度的基础设施大家都清楚,真要办起来,成本指不定要超多少。 韩国倒是有城市争着申,首尔一开始志在必得,说能盈利 3%,结果被农业为主的全罗北道赢了,就因为全罗北道拉上周边城市一起分担,把准备做的更细。 可就算这样,全罗北道本身体育设施薄弱,要新建、改造的地方不少,未来的成本压力还是不小。国际奥委会对这些候选不满意,心里还想着中国城市能像北京那样兜底,可中国城市早就不吃这一套了。 这些年大家的想法也变了,不再觉得办奥运是天大的荣耀。以前可能觉得能在家门口看比赛挺新鲜,现在体育赛事多的是,世界杯、亚运会、各种世锦赛,想看啥都能看。而且大家更明白,奥运带来的短期旅游收益,根本抵不上长期的投入。 东京奥运会的时候,为了办赛限制人流,旅游收入没上来,成本倒堆了一堆,最后还是纳税人买单。上海、成都、广州的管理者肯定算过这笔账,花几百亿换个短期热闹,不如把钱投到能长期惠民的项目上,这才是真的为城市负责。 国际奥委会的失望,本质是没找到既舍得花钱又能办好的 “理想城市”。北京奥运会把标准拉太高了,之后的东京用纸箱床,巴黎连空调都没装,对比太明显,他们自然想再找个中国城市复刻辉煌。 可他们没意识到,中国城市的发展逻辑变了,从追求 “国际脸面” 转向了 “民生里子”。不是不重视体育,而是更讲究务实,办赛事得符合城市的实际需求,不能为了满足国际奥委会的期待就盲目投入。 看看杭州亚运会之后,官员直接说没想过办奥运,成都、青岛被传申办后也马上否认,这说明不是个别城市的选择,而是一种普遍的理性态度。 现在的中国城市,更在乎的是可持续发展,比如上海搞科创中心,成都抓民生服务,广州强外贸枢纽,这些发展方向比办一次奥运更能让城市长久受益。 就算要办体育赛事,也是挑那种成本低、能和城市发展结合的,比如成都大运会就用了很多现有场馆,赛后直接改成市民运动空间,这才是划算的做法。 现在那些申办的城市,要么是想靠奥运拉动基建,要么是需要提升国际形象,但这些城市的能力又让国际奥委会不放心,自然陷入两难。 上海、成都、广州不申奥,不是对奥运没感情,而是太清楚自己要什么。现在更该做的是把日子过踏实,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这比拿个奥运主办权更有意义。
国际奥委会表示对2036年奥运会的申办情况感到失望,因为上海、成都、广州三座城市
凡之谈世界
2025-09-29 11:05:5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