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镇守汉中十年,固若金汤,为何后来却被姜维轻易丢了?姜维:我这是天崩开局,根本

绝世剑王 2025-09-29 11:31:27

魏延镇守汉中十年,固若金汤,为何后来却被姜维轻易丢了?姜维:我这是天崩开局,根本守不住。 公元219年,刘备力排众议,破格提拔魏延为镇守汉中的大将。此后十年,魏延将汉中打造成了魏军难以撼动的防线。 魏延创造了 “实兵诸围” 战术, 在骆谷、子午谷等险要隘口,修建了数十座营垒,每座都配备兵力,形成 “一人当关,万夫莫敌” 的连环防御体系。这种 “多道门户防御” 的目的,在于将来犯的魏军拦截在汉中盆地之外。 后来,曹真、司马懿统领三路大军征讨蜀汉,魏延凭借外围营垒的层层阻击,最终迫使魏军因粮草告罄而撤军。 王平接替魏延驻守汉中后,曾依托二万多兵力,挡住了十万魏军的来犯。 当然,魏延之所以能铸就防御传奇,很大程度得益于时代赋予的有利环境。在他镇守汉中的十年里,曹魏正处于曹操、曹丕、曹叡政权交替的动荡阶段,内部需巩固,对外大能采取被动防御的姿态。 而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粮草与军备供应充裕,魏延无需为后勤事宜操心,只需全身心投入防线建设。正是内外条件的完美配合,让他打造的防御体系稳如磐石。 到了公元258年,大将军姜维做出了一个决定:废除已沿用近四十年的 “实兵诸围” 战术,推行 “敛兵聚谷” 的新策略。 姜维的方案是, “退守汉城、乐城两座城池,阻止魏军进入平原地带,依托重要关隘防守抵御魏人,待魏军撤退时,各城守军再一同出兵追击”。 简而言之,就是放弃外围的要塞据点,将兵力集中到汉城、乐城和阳安关等核心阵地,引诱敌军深入后再展开围歼。 这个看似 “引敌入境” 的决策,实则是姜维的无奈之举。当时蜀汉的国力衰落严重,汉中原本三万的守军占了蜀国兵力的近三分之一,而姜维想要实现 “恢复中原” 的目的,就必须集中兵力北伐陇西。 再者,汉中东线的营垒,已数十年未曾经历战事,徒然消耗粮草却发挥不了实际作用,收缩兵力成为当时看似可行的选择。 不过,姜维的计划存在致命漏洞,他忽视了 “实兵诸围” 另一重关键功能,即不仅是防御工事,也是一套完整的预警系统。外围营垒能够延缓敌军的进攻节奏,为后方调集兵力争取宝贵时间。而 “敛兵聚谷” 策略要求放弃所有前哨阵地,相当于直接为敌军敞开了进入汉中的大门。 若将魏延镇守汉中的环境比作 “简单难度”,那么姜维接手时的局面堪称 “地狱难度”,因为这时的曹魏早已完成内部整合,把持朝政的司马昭能调动十八万大军讨伐蜀汉,仅钟会一路就有十二万人,兵力是汉中守军的六倍。 而内部的掣肘也让姜维步履维艰,魏延当年能获得刘备、诸葛亮的信任,而姜维作为从魏国归降的将领,始终难以完全融入蜀汉。 大将军费祎掌权时,每次给姜维北伐的兵力都不超过一万人;费祎遇刺身亡后,宦官黄皓又处处作梗,不仅克扣军饷,还在刘禅面前散布 “姜维必定谋反” 的流言。 公元262年,姜维察觉到钟会在关中地区练兵,紧急上书请求增兵阳安关和阴平桥,却被黄皓压下,错失了备战的时机。 魏延当年面对的是曹真、曹爽等将领,而姜维的敌人则是邓艾与钟会组成的 “黄金组合”。 公元263年,曹魏讨伐蜀汉采用 “三路并进” 的策略:钟会率领主力进攻汉中,邓艾在沓中牵制姜维,诸葛绪负责截断姜维的退路。 这种协同进攻击中 了“敛兵聚谷” 的弱点,当姜维被邓艾牵制在陇西时,汉中守军根本无力抵挡钟会的十万大军。 钟会大军突破秦岭防线后, “敛兵聚谷” 策略的致命缺陷暴露出来。按照姜维的部署,汉城、乐城各留五千人坚守,作为枢纽的阳安关则由傅佥、蒋舒共同驻守。 但姜维没预料到人心的变故:蒋舒因不满职位调动,竟打开城门向魏军投降。阳安关一旦失守,汉中的防御体系将失效,结果导致钟会长驱直入,仅用半个月就占领了汉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直到刘禅投降,汉城、乐城仍未被攻破。王含、蒋斌率领五千守军顽强抵抗,死死顶住钟会的主力部队,实现了 “坚壁清野” 的设想。 但此时大局已定,当刘禅的投降诏书送达剑阁时,姜维麾下将士 虽愤怒的“拔刀砍石”,却再也无法挽回败局。 后世史学家多指责姜维 “导致蜀汉灭亡”,但客观而言,汉中失守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即便继续沿用魏延的防御体系,两万守军也难以抵挡十二万魏军的进攻;若刘禅能早日采纳姜维的建议,或蒋舒能坚守不降,历史可能会有不同走向。

0 阅读:28

猜你喜欢

绝世剑王

绝世剑王

绝世剑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