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击败李自成后,将俘虏的刘宗敏等人杀了,为何却放了军师宋献策?因此人有一个特长,博取了清军将领的欢心。 公元1645年初夏时节,九江桑家口宛如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静悄悄地目睹了两段截然不同、犹如云泥之别的命运轨迹在这里交汇、延展。 同为李自成帐下举足轻重之人,刘宗敏与宋献策命运不济,双双沦为清军的俘虏,于囚笼之中,往昔的风云叱咤皆成过眼云烟。结果呢?一个被二话不说立即处死,另一个却成了座上宾。 这背后可不是清军将领阿济格的个人喜好那么简单。这其实是一场冷酷的价值评估,新兴的清王朝在用自己的算盘,衡量这两个前朝俘虏究竟是绊脚石还是垫脚石。 刘宗敏,这位骁勇善战的大顺猛将,他的英勇和忠诚在旧时代是宝贵的资产,可到了清军手里,这些全都变成了催命符。他身上的仇恨值实在太高了。 在北京城里,他用夹棍酷刑从明朝官员身上榨取钱财,得罪了整个士大夫阶层。在战场上,他亲手斩杀过清军将领,让亲王阿济格对他恨得牙痒痒。他活着,就是对各方势力的一种挑衅。 更要命的是,他与李自成的关系太铁了。当年李自成混到只剩十八个人,他都不离不弃。被俘之后,他宁死不屈,嘴里骂个不停,这种顽固的态度表明他绝不可能被收编。 再加上,正是他抄了吴三桂的家,抢了陈圆圆,才把本想投降的吴三桂一把推向了清军。可以说,他是大顺王朝崩盘的直接导火索之一。留下这么一个象征着失败与仇恨的符号,有什么用呢? 所以,杀掉刘宗敏,对清廷来说是一笔划算的买卖。既报了旧仇,又震慑了大顺残部,还清除了一个绝对的硬骨头。他那一身“硬实力”,在改朝换代的关头,反而成了他最致命的弱点。 再看宋献策,他的活路就走得非常聪明。他那一套“软实力”,正好戳中了清王朝初期的痛点。他把自己从一个敌方军师,精准地包装成了一个有用还没什么威胁的“技术人才”。 作为外来的统治者,满洲贵族急需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也就是所谓的“天命所归”。宋献策最擅长这个。他曾一手炮制了那句让李自成名正言顺的流行谶言,这本事可是稀缺资源。 而且,满洲贵族本身就特别信占卜风水这套。宋献策的专业正好对上了他们的胃口。他被抓后异常淡定,自称就是个“算命先生”,毫无惧色地给阿济格等人看相,说尽了“封王拜相”的好话,把这群将军哄得心花怒放。 最关键的是,他一个算命的,手里没兵,构不成任何威胁。留下他,对外可以宣传清军的“宽宏大量”,对内可以让他编造“不出十年,天下必归大清”之类的预言,为新政权摇旗呐喊。这笔投资,稳赚不赔。 于是,这位曾经的大顺军师,摇身一变成了清军的贵客,出门都有骑兵护送。他用一种示弱的方式,在权力的夹缝里找到了生机。 说到底,刘宗敏的死和宋献策的生,都源于清廷围绕“如何巩固统治”这一核心目标进行的冰冷计算。这跟他们的人品、能力关系不大,关键看他们在新的权力格局里,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 主要信源:(河北党史——【经典重温】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清军击败李自成后,将俘虏的刘宗敏等人杀了,为何却放了军师宋献策?因此人有一个特长
月鹿一鹿前进
2025-09-29 11:49:0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