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爆韩国,中国游客来了 黄金周还没到,韩国已经“人满为患”。 9月29日,韩国仁川港被2800名中国游客“踏平”,这是中国游客重返韩国的一场“首秀”,也是免签政策落地后的第一波热潮。 人声鼎沸的码头、满座的旅游大巴、排队如长龙的免税店,一切都像是疫情前的“回忆杀”突然复活。 有人说,这是韩国旅游业的一场“复苏赌局”;也有人说,这是中国游客“消费主权”的一次公开亮相,无论怎么看,这次中国游客的“集体出动”,都不是一场简单的旅行。 这次韩国的免签政策,说白了,是一个带着“门槛”的开放。 根据韩国官方的规定,中国游客必须三人起团,才能免签入境,最多停留15天,而济州岛则维持原有的30天免签政策。 这个“有条件的免签”其实是韩国精打细算后的结果:一方面能快速吸引中国游客,另一方面又能控制入境秩序,避免“说走就走”带来的管理难题。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并不复杂,2020年之后,韩国旅游业遭遇重创,国际游客断崖式下滑,整个行业几乎陷入“休克状态”。 虽然之后逐步恢复,但速度远低于预期,尤其是中国游客,作为韩国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一直未能完全回流。 去年11月,中国率先对韩国实施单方面免签,这次韩国的回应算是“礼尚往来”,只不过,这份“回礼”并不完全出于外交礼节,更是出于经济现实。 韩国政府提出了一个明确目标:2025年要吸引1850万国际游客,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道摆在政府和市场面前的“生死题”。 所以,仁川港的2800人,不只是游客,更是韩国旅游业的“救命稻草”。 旅游市场的反应非常直接,政策一公布,韩国各地酒店、机票、旅游线路价格迅速上涨,以首尔为例,酒店平均涨幅超过30%,热门商圈附近更是“一房难求”。 不少旅行社干脆打出“黄金周特供”的标签,价格翻倍仍然供不应求,韩国旅游业终于感觉到:久违的“人气”又回来了。 为了接住这一波“泼天的富贵”,韩国也不是没做准备,从支付手段到语言服务,几乎围绕中国游客重新做了一遍“用户体验优化”。 支付宝、微信支付几乎在主要景区和商圈全面铺开,免税店、百货公司设置了中文服务台,甚至有些地铁站的广播也换成了普通话。 更有意思的是,韩国旅游部门还推出了16条“定制化”旅游线路,从KPOP演出、韩剧拍摄地打卡,到传统韩屋文化体验,应有尽有。 这波操作,说白了就是一句话:只要你来,怎么舒服怎么来。 但韩国这一整套“迎客操作”,能不能真的留住游客,还得看他们理解了中国游客的新变化没有。 现在的中国游客,更年轻、更个性、更挑剔,“90后”和“00后”已经成了旅游主力军,他们不再满足于打卡景点,而是追求“沉浸式体验”。 他们爱自由行,不愿跟团,爱小众路线,不爱人挤人,爱拍照发社交平台,不爱被导游赶鸭子式安排。 他们的消费逻辑也变了,不是“越贵越好”,而是“花得值不值”,对这批游客来说,服务质量、体验细节、文化共鸣,远比“价格优惠”更重要。 这对韩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过去靠“韩剧+免税”就能吸引中国游客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必须拿出真东西,才能赢得新一代的“芳心”。 可热闹归热闹,问题也不少。 首尔等地酒店供不应求,价格飞涨,引发游客不满;部分商家借机抬价,甚至出现“价签调包”等行为。 一些团体游开始“卷低价”,导游强制带路购物的老套路又冒头,韩国政府的“旅游热情”是有的,但服务体系是否跟得上,仍是一个问号。 更重要的是,这波热潮能不能持续,还要看中韩关系的整体走向,旅游不是孤立的,它往往是两国政治、经济、人文交流的“晴雨表”。 从国家层面看,中韩之间的互免政策,是一种“低调但务实”的关系修复方式,它不靠喊口号,也不走形式主义,而是一步步通过“你来我往”的人文交流,铺出一条更稳妥的合作路径。 从民间层面看,中国游客的“二次出境潮”已经全面展开,而韩国,作为地理位置近、文化认同感强、娱乐产业吸引力大的邻国,自然成了首选之一。 但选择多了,竞争也更残酷,韩国如果不能在服务、体验、性价比上拿出优势,中国游客就会转向更值得的目的地。 韩国这次押注中国游客,是一场豪赌,也是一场考试。 旅游这件事,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它考验的不只是航班、签证、景点这么几个环节,而是一个国家对外来游客的整体态度:你是真的欢迎,还是只看消费能力?你是把游客当贵客,还是当“提款机”? 中国游客挤爆韩国,不只是人多热闹,更是一场关于中韩关系的现实演练,韩国能不能把这波“泼天的流量”变成“持久的信任”,将决定它在亚洲旅游格局中的位置。
挤爆韩国,中国游客来了 黄金周还没到,韩国已经“人满为患”。 9月29日
顾议史实
2025-09-30 17:36:30
0
阅读:740
用户13xxx60
不长记性又去了!
用户10xxx43
都是贱骨头🦴,这下棒子又有的吹了。看吧!之前棒子电视报道兔子🐰家的dele首尔病,连休就迫不及待的来首尔了。
D L M
想起韩国就涌起一股恶心
東来
人贱人矮,花贱花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