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要妥协了,牺牲普京就能拯救俄罗斯。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表示,俄罗斯愿意为有条件的妥协而斗争,并渴望寻求能够满足所有人的安全保障。 近期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成了国际舆论的焦点——他说俄罗斯愿意为有条件的妥协努力,还希望找到能让各方都满意的安全保障方案。 先说说拉夫罗夫这表态到底是怎么回事。表面看像是俄罗斯松了口,其实背后藏着战略考量。 他在联合国没少强调“俄方从冲突一开始就愿意谈,关键是要解决根源问题”,但话里话外都带着条件:俄罗斯的安全和核心利益必须有实实在在的保障,乌克兰境内俄语居民的权利也得恢复和尊重。 这跟普京之前提的“分步走”方案其实是连着的——第一步先让乌军撤出顿涅茨克这些地方换停火,第二步再坐下来谈长期的和平框架。这种妥协不是认怂,更像是趁着谈判的由头,先把已经拿到的利益稳住,再为后面的博弈争取主动。 再看俄罗斯的军事动作,也能印证这一点。2025年俄罗斯国防预算比去年加了近30%,一共13.5万亿卢布,可前线却没搞大规模进攻,反而主打“防御为主、局部反攻”,把重点放在守住顿巴斯和克里米亚上。 这种收缩不是打不过了,而是看清了现实——西方一直给乌克兰送武器,要是硬拼,只会白白消耗兵力。 就像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后来解释的:“不是俄罗斯不想谈,是乌克兰没准备好认真谈,现在谈判根本推进不下去。”而且俄军的装备生产也受了影响,比如苏-57战斗机,一年才造18架,跟中国歼-20一年三百架的产量比,差得不是一点半点,这种时候更不能瞎折腾。 当然,俄罗斯现在的经济压力确实不小,这也是外界觉得它“撑不住”的重要原因。2025年原本预期GDP能涨2.5%,后来直接调到了1%,失业率也升到了2.6%。 国防开支一涨,民生和基建的钱就少了,老百姓的生活多少受了影响。更麻烦的是西方的制裁,芯片、精密仪器这些关键技术产品进不来,不光军工生产受限,连一些民用工业都跟着受牵连。 为了破局,俄罗斯只能加速“向东看”,跟中国签了不少能源合同,还扩大了技术合作,但西方市场丢了就是丢了,短期内想把经济拉回来很难。 雪上加霜的是,连传统盟友白俄罗斯最近的动向都让俄罗斯有点措手不及。之前俄白的工业基本是绑在一起的,标准都一样,可卢卡申科这次访华,直接把“机械制造业和工业技术现代化”当成了合作重点,明摆着要绕开俄罗斯找中国合作。 白俄媒体甚至直接质疑:“俄罗斯自己都在靠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这些东西,我们为啥还要通过俄罗斯中转,不能直接跟中国合作?” 数据也能说明问题,现在中国产品在白俄市场的份额涨得很快,中白工业园都已经有超过100家企业入驻了。这种“去俄罗斯化”的趋势,让俄罗斯对盟友的掌控力又弱了一层。 国际上这边,美欧乌的反应也完全不一样。特朗普政府倒是想借着俄罗斯释放的妥协信号,赶紧把俄乌冲突解决了——一来能兑现自己竞选时的承诺,二来也能集中精力搞他的欧洲战略。 之前美俄在阿拉斯加还专门开会建了磋商机制,想谈停火的事,但美方只愿意“冻结冲突”,不承认俄罗斯占的那些领土,这跟俄罗斯的核心诉求根本对不上。 欧盟就更纠结了,既想通过谈判减轻安全压力,又怕俄罗斯借着妥协歇过来,以后更难对付,所以一直强调“必须让乌克兰直接参与谈判”,还得给乌克兰明确的安全保障。 乌克兰这边态度更硬,泽连斯基政府死活不松口,非要把1991年的边界恢复了才肯谈。2025年乌军反攻的时候,还占了俄罗斯本土1300平方公里的土地,这让他们更有底气跟俄罗斯叫板。 可乌克兰自己的麻烦也不少——西方的军援时断时续,经济重建需要的钱是个天文数字,国内政治还不统一,真要跟俄罗斯耗下去,也未必能撑得住。 更深层的问题还在于国际秩序的变化。要是俄罗斯真的妥协了,整个欧洲的安全架构都得重新调整,芬兰、波兰这些北约东翼国家肯定会慌,到时候只会加速搞军事现代化,反而可能引发新的紧张。 中国的态度也很关键,现在中俄在能源、技术上合作越来越深,要是俄罗斯在妥协中过度依赖西方,中俄关系可能会受影响;可要是继续靠中国,又会让西方更警惕,说不定会加大制裁力度。 说到底,拉夫罗夫在联合国的发言,更像是俄罗斯在俄乌冲突里的一次策略调整,不是真的撑不住了。俄罗斯能不能扛下去,会不会最终妥协,要看前线的战局怎么变、经济压力能不能顶住、国内能不能保持稳定,还要看美俄欧乌这些各方怎么博弈。
就在刚刚俄罗斯总统突然宣布10月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公开回应了法国海军拦截
【3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