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将向乌克兰提供情报数据,以支持其使用远程导弹打击俄罗斯的能源基础设施,这将是

史鉴奇谈 2025-10-04 14:01:49

美国将向乌克兰提供情报数据,以支持其使用远程导弹打击俄罗斯的能源基础设施,这将是特朗普政府首次批准此类目标定位援助。   消息是《华尔街日报》从匿名消息人士那儿挖出来的,可信度相当高。   乌克兰拿到这些情报,等于手里多了副“透视镜”。那些藏在俄境内的炼油厂、纵横交错的输油管道、还有维持民生运转的发电站,这下都可能被精准标记。   美国没打算自己唱独角戏。它已经给北约盟国发了邀请,想拉着这帮盟友一起加入这个情报共享倡议。   这招够狠。能源可是俄罗斯的“钱袋子”,石油出口贡献了该国大约40%的财政收入。一旦能源设施遭袭,俄经济命脉就得跟着疼。   更让人揪心的是武器的影子。美国副总统万斯九月底就放了话,白宫正在琢磨通过北约欧洲成员国,把“战斧”巡航导弹送到乌克兰手上。   “战斧”的威力不用多说,1500英里的射程能轻松覆盖俄罗斯大片区域,连莫斯科都在打击范围内。   除了“战斧”,美国还盯上了低成本的“梭鱼”巡航导弹。这款导弹射程约500英里,性价比更高,适合高频次打击。   不过这些导弹目前还没敲定,华盛顿那边还在反复掂量,没给出最终说法。   但光情报这一项,就足够让局势升级。以前乌克兰也用无人机炸过俄能源设施。   别尔哥罗德州的电力设施就遭过毒手,一次袭击直接让九千多用户断了电。萨拉托夫炼油厂更是多次成为无人机的目标。   可那些袭击大多是小打小闹,没形成真正的致命打击。核心原因就是缺乏精准定位的情报支持,打出去的火力总像没头苍蝇。   现在美国把情报缺口补上,情况就彻底变了。乌克兰的打击能力会迎来质的飞跃,不再是零敲碎打。   俄罗斯方面已经有了回应。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直言,美国和北约盟友一直给乌克兰递情报,这事儿根本不是秘密。   但这次的不同之处在于,援助目标变得异常明确,就是冲着能源基础设施来的。这和之前模糊的情报支持完全是两码事。   要知道,俄乌双方之前还达成过三十天内互不攻击能源设施的约定。那份清单里明明白白写着,发电厂、变电站这些都在保护范围内。   现在美国这波操作,等于直接把这份脆弱的“停火默契”撕了个口子。   后果早就有过先例。乌克兰自己就尝过能源被打击的苦。去年三月,俄罗斯一轮空袭就把乌克兰超三分之二的发电能力炸瘫了。   基辅的医院、学校因为没电陷入瘫痪,居民只能在黑市高价买柴油发电机,电价飙到了原来的五倍。泽连斯基都坦言,没电力,无人机和炮弹都是废铁。   现在轮到俄罗斯要面对这一切了。莫斯科的加油站已经开始排起长队,汽油出口禁令和卢布汇率波动,都暴露了能源系统的脆弱。   一旦美国情报加持下的打击成真,俄境内可能会出现更多停电区域,民生成本会跟着飙升,经济压力将陡然增大。   北约盟友的态度也很关键。这些国家要是真加入进来,情报网络会变得更密,乌克兰获取的信息会更全面。   但他们未必都愿意蹚这浑水。深度介入对俄打击,等于把自己架到了火上,谁也怕遭到俄罗斯的直接报复。   武器的后续动向更值得盯紧。“战斧”和“梭鱼”一旦落地,乌克兰的打击半径会彻底打开。   1500英里的射程意味着,从乌克兰西部发射的“战斧”,能直接打到俄罗斯腹地。500英里的“梭鱼”,则能轻松覆盖边境附近的关键能源节点。   这两种导弹形成高低搭配,既能打远又能打近,还能控制成本。这种组合拳的威力,比单一武器威胁大得多。   俄罗斯肯定不会坐以待毙。它的防空系统会进入更高警戒状态,对境内能源设施的保护也会加码。   但情报优势太致命了。就算防御再严密,只要有一处漏洞被盯上,就可能被精准突破。   这场博弈已经超出了战场本身。能源安全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莫斯科的民生到全球能源价格,都可能被这波操作搅动。   国际社会更担心的是连锁反应。俄罗斯要是被逼到墙角,会不会祭出更强硬的反制手段,谁也说不准。   美国这步棋,看似是帮乌克兰争取主动权,实则把整个地区的风险等级又拉高了一截。   它用情报当钥匙,可能会打开潘多拉的盒子。那些被瞄准的能源设施,每一个都连着无数人的生计。   北约盟友的犹豫,导弹援助的悬而未决,都让局势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情报援助的闸门已经打开,这股力量已经在悄然改变战场态势。   冲突的齿轮一旦转向能源战,就再也回不去了。曾经达成的“停火约定”成了废纸,剩下的只有更激烈的对抗。   美国把情报递到乌克兰手上的那一刻,就该想到,这记重拳打出去,溅起的涟漪可能会席卷全球。   信源:新华网《美媒:美将为乌远程袭击俄能源设施提供情报》

0 阅读:0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