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怒江大桥建成时,一个排长纵身跳入江中壮烈牺牲,时至今日,怒江大桥不允许停车和拍照,全程有武警守卫,往来的车辆经过时都会鸣笛以示敬意。 川藏公路修建从1950年开始,主要是十八军战士负责。那个年代没机械,全靠人力。战士们从成都出发,一路翻山越岭,北线长2412公里,南线2149公里。南线就是318国道,经过怒江峡谷。部队分成多个团,162团负责怒江段。战士们用铁锤钢钎炸山开路,平均每公里牺牲两人。全线3000多名官兵和1000多民工丢了命。怒江大桥就在八宿县,桥长74米,横跨峡谷。修建时,峡谷风大水急,悬崖绝壁。战士们背着炸药扛着工具,每天早起干活。炸山时飞石乱飞,躲不开。浇筑桥墩用水泥桶搅拌,材料全靠肩扛。泥石流雪崩常见,灾害点近2000处。整个工程四年多,1954年12月25日通车。 一个排的战士在怒江沟炸山开路。那地方谷窄,飞石砸下来难躲。全排30多人,陆续牺牲。测量江宽时有人落水,江流卷走。浇筑桥墩时战士掉进水泥,凝固后埋里面。爆破作业飞石击中头部,有人当场没了。泥石流砸下,三人埋碎石堆。剩下的人收拾继续干。到桥建成,只剩排长一人。他是162团的,具体名字没记录,但事迹流传。通车那天,仪式简单,军旗升起。排长走到桥头,把军装叠好,放在栏杆上。然后走到桥中央,跃入怒江。江水吞没他,桥上人呆住。这事刻在对岸岩壁上,叫《排长跳江图》,石刻画清晰。桥墩里埋着战士遗体,没动过。桥成后,成了川藏线咽喉,军事通道。 现在怒江大桥还是重要节点,桥面翻新过,用钢筋混凝土。周边公路拓宽,铁路并行。武警24小时守卫,不是守机密,是护历史。禁停车拍照,避免堵塞和炒作。车辆过桥减速鸣笛,自发敬意。每年上百万车通过,每声喇叭是致敬。司机挂红丝带,路边放水烟祭奠。桥下江水依旧急,桥身见证变化。川藏公路从天堑变通途,物资进藏容易。牺牲的战士没碑,但桥就是丰碑。 桥建成后,川藏公路全线通车,北南两线连拉萨。怒江大桥作为关键点,位置没变。1960年代桥面换混凝土,绕开原墩。1980年代加护栏照明,公路扩宽。2000年后网络密集,车流量大。养护由武警交通部队负责,巡检刷漆。石刻画重描,字迹清楚。车辆鸣笛成习惯,喇叭声回荡峡谷。祭奠简单,红带清水香烟。排长的牺牲融入历史,无名却永恒。全排付出换来今天通行。
“建造一座这样的大桥,美国需要花费300年,而中国则至少需要3000年!”在美国
【4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