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立陶宛能源部长瓦伊丘纳斯在接受当地广播电台采访时,将禁止在立陶

烟雨评社 2025-10-08 10:45:28

2025年10月,立陶宛能源部长瓦伊丘纳斯在接受当地广播电台采访时,将禁止在立陶宛能源设施中使用中国制造的零件,并声称中国“仍然对立陶宛能源安全构成威胁”。 可熟悉内情的人都清楚,这道禁令更像是给立陶宛刚稳定没多久的能源系统出了道难题,毕竟八个月前刚和俄罗斯电网脱钩、接入欧洲电网的立陶宛,能源命脉里早就绕不开中国技术的影子。 瓦伊丘纳斯在采访里说得斩钉截铁,要求所有新建的光伏电站、储能项目必须提交完整的零件溯源报告,哪怕只是含中国企业参与制造的芯片、组件,都得从供应链里剔除。但他没提的是,立陶宛的电网系统早就被中国技术 “渗透” 了。 林洋能源的全资子公司 EGM 在中东欧布局多年,早就形成了以立陶宛、波兰为中心的市场格局,当地电网里负责实时监控电力调配的智能电表,三成以上都带着中国技术的痕迹,这些设备精准度高、运维成本低,是立陶宛电网平稳运行的重要支撑。 更棘手的是新能源转型的需求。为了彻底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立陶宛在 2025 年 2 月接入欧洲电网后,就马不停蹄推进光伏和储能建设,而这些项目的核心组件很多都来自中国。 就拿光伏逆变器来说,中国企业的产品不仅价格比欧洲同类产品低 30%,而且适配性强,能快速接入欧洲电网的调度系统。立陶宛北部的考纳斯光伏电站去年刚扩容,采用的就是中国产逆变器,当时项目负责人还公开表示,换成欧洲品牌至少要多花 200 万欧元,交货周期还得延长两个月。 瓦伊丘纳斯的禁令显然没考虑到供应链的现实。立陶宛能源企业协会私下做过测算,要是把现有设施里的中国零件全部替换,至少要花 12 亿欧元,这笔钱最终得摊到电费里,普通家庭的用电成本可能要上涨 18%。 更麻烦的是技术衔接问题,林洋能源在当地有专门的运维团队,设备出问题 48 小时内就能响应,换成欧洲品牌后,技术人员得重新培训,光是适应期就可能出现半年的运维空窗期,这期间电网故障风险会直线上升。 所谓 “中国威胁能源安全” 的说法,在行业内根本站不住脚。中国能建几年前就在维尔纽斯举办过中东欧电力市场研讨会,当时立陶宛能源部副部长利娜・萨百特涅还主动表示,希望加强与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称中国技术 “能帮立陶宛实现绿色转型目标”。 林洋能源的产品早就通过了欧盟的 CE 认证,在波兰市场份额超过 30%,立陶宛电网公司之前采购时,还特意出具过 “设备安全可靠” 的评估报告。 接入欧洲电网本就给立陶宛带来了新压力。俄罗斯早就警告过,脱离俄白电网、接入欧洲是 “舍近求远”,会抬高电价、削弱经济竞争力。事实也确实如此,并网后的头半年,立陶宛电价就上涨了 12%,因为从欧盟进口电力的传输成本比从俄罗斯进口高不少。 现在瓦伊丘纳斯又要禁用中国零件,等于给能源成本再添负担 —— 欧洲供应商的零件不仅价格高,交货周期还长,立陶宛电网运营商 Litgrid 原本计划 2026 年将与波兰的电力贸易容量提升到 365 兆瓦,禁用中国设备后,这个目标恐怕要推迟。 林洋能源的应对倒是很从容。公司早就布局了全球化供应链,中东欧市场的订单可以切换到东南亚基地生产,只是运输成本会略有上升,但不会影响交付。 反倒是立陶宛的项目方开始着急,有光伏企业已经通过行业协会向政府施压,希望能放宽限制,至少给三到五年的过渡期。毕竟能源建设不是过家家,不能靠政治口号解决设备适配、成本控制这些实际问题。 瓦伊丘纳斯的言论还暴露了立陶宛在能源政策上的矛盾。一方面想借助欧盟力量摆脱俄罗斯依赖,另一方面又要配合西方的对华策略,结果把自己逼到了两难境地。 要知道,立陶宛的能源自给率本就低,70% 的电力要从国外进口,现在主动砍掉一个重要的技术来源,无异于自断臂膀。有欧盟能源专家就评论,这种 “为了政治正确牺牲经济现实” 的做法,最终只会让立陶宛的能源安全更脆弱。 现在禁令还没正式落地,立陶宛的能源企业已经开始囤货了。考纳斯光伏电站的仓库里,刚到的一批中国产逆变器被整齐堆放,负责人无奈地说:“先囤着吧,万一政策真落地,至少能撑到找到替代货源。” 对普通立陶宛人来说,他们不在乎零件来自哪里,只关心电价会不会涨、停电会不会变多。瓦伊丘纳斯的强硬表态背后,或许藏着政治考量,但能源安全终究要靠稳定的供应链和可靠的技术来保障,这可不是一句 “禁用” 就能解决的问题。 说到底,这场表面上的“报复性禁令”,根本伤不到中国分毫。毕竟,中国能源设备的出口盘子那么大,立陶宛的市场体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番看似强硬的姿态,到头来,更像是对内的一种交代,一种情绪的宣泄。 信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0 阅读:1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