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以协议成史上最短笑话,停火24小时,加沙就遭猛烈空袭。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敲下“以色列已暂停轰炸加沙”的文字时,大概以为自己成了拯救人质的和平使者。可这份“官宣停火”的热度还没过去,10月5日的加沙就用此起彼伏的爆炸声给出了答案。 浓烟裹着火焰冲上天空,空袭警报刺破耳膜,所谓的“停火”连一天都没撑住。这哪是促成和平?分明是一场自导自演的“政治秀”。特朗普嘴一张,停火就算“达成”,至于战场上千真万确的轰炸,似乎成了与他无关的背景音。 这种“我说停火就算停火”的霸道操作,把国际政治当成了社交媒体的流量游戏,可笑又可悲。这场闹剧的源头,是9月底特朗普与内塔尼亚胡会面时抛出的“20点计划”。 当时他拍着胸脯说内塔尼亚胡“已经同意”,那份看似周密的“三步走”框架,瞬间成了舆论焦点:先交换人质,再移交加沙管理权,最后哈马斯解除武装。听起来环环相扣,仿佛和平触手可及。 可现实很快给这份计划泼了冷水。10月3日哈马斯的回应,直接撕开了协议的虚伪面纱。哈马斯态度明确:人质可以谈释放,管理权也能商量,但必须满足“必要的现场条件”,所有细节得通过调解方敲定。 更关键的是,加沙的未来该由巴勒斯坦人民自决,得按国际法来,他们必须参与其中。这是谈判的底线,也是对自身权利的坚守。再看以色列这边,内塔尼亚胡的表态堪称“霸权式谈判”。 他直言不讳,第一阶段哈马斯放完人,以色列要重新部署兵力,继续掌控加沙;第二阶段必须实现加沙非军事化,哈马斯要么主动解除武装,要么等着以军武力清剿。这哪是协商?分明是逼着对方签下投降书,把谈判桌变成了逼宫的舞台。 双方的诉求从根上就南辕北辙,“20点计划”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张废纸。哈马斯要的是“参与权”,想在加沙的未来中拥有一席之地;计划却要他们彻底退出政治舞台,这与缴械投降有何区别? 以色列嘴上说“停火”,却死死攥着安全缓冲区不肯撒手,压根没打算真正撤出加沙;协议里的“停火条款”,不过是约束对方的枷锁。更别提各方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哈马斯内部的极端派系本就对和谈嗤之以鼻。 认为妥协就是认输,根本不愿配合任何让步。阿拉伯国家对接手加沙各怀心思,有的怕引火烧身,有的想借机扩大影响力,没谁真心愿意牵头收拾烂摊子。特朗普想当“裁判”,可美国既没能力逼以色列停火,也没诚意真正推动公平谈判,所谓的“调解”不过是装装样子。 这场“停火闹剧”早就暴露了真相:各方都在借着“谈判”的幌子延长博弈,没人真的想要和平。哈马斯不想认输,毕竟一旦解除武装,就等于失去了与以色列抗衡的资本。 以色列不愿让步,仗着军事优势,总想用武力彻底解决问题;美国则把加沙当成政治筹码,特朗普的“停火宣言”,不过是为了刷存在感、捞取政治资本。加沙的土地上,早已堆满了类似的“和平协议”。 联合国大会不止一次通过决议呼吁休战,可以色列次次拒绝,空袭从未真正停歇。之前的临时停火最长不过7天,刚交换完几批人质,炮火就再度燃起。特朗普的“20点计划”,不过是给这份长长的“无效协议清单”再添一笔。 最让人心寒的,是那些被当成筹码的生命。截至2025年1月,加沙的死亡人数已经超过4.6万,每一次“停火宣言”发布时,都有家庭在等待亲人回家;每一次轰炸重启时,都有生命在浓烟中消逝。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收获流量,内塔尼亚胡靠强硬态度巩固支持率,可加沙的孩子只能在防空洞里躲避空袭,老人连一口干净的水都喝不上。这场“停火秀”的落幕早已注定,当协议成了各方装点门面的道具,当和平成了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加沙上空的浓烟就不会散去。特朗普的宣言被爆炸声打脸,“20点计划”成了国际笑柄,可真正承受苦难的,是那些在战火中求生的普通民众。所谓的“停火”,不过是下一轮冲突的缓冲期。 协议写得再漂亮,也挡不住炮弹的轨迹;口号喊得再响亮,也换不回逝去的生命。只要各方还在把利益放在人命之上,只要霸权还在左右正义,加沙的和平就永远只是奢望。特朗普的“和平秀”该收场了,加沙不需要虚假的宣言,需要的是真正停止的炮火。
中国高空试验震动外网,美国没想到金穹还没影,中国已能全球反导2025年9月2
【3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