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 1970 年,开国上将,叶飞的女儿叶葳葳从北大毕业了,一纸调令将她分配到青海省德令哈市,她不知道这个德令哈市在什么地方?面对这样的分配,她惊慌失措。 1970年,叶葳葳从北大毕业,拿到通知书时发现去向是青海德令哈市。这个地方她完全不熟悉,需要查地图才能定位在柴达木盆地东北部。海拔高,气候极端,周边戈壁盐湖环绕,与北京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 当时分配制度强调国家需要,她作为北大生本该有更多选择,却落在此地。宿舍同学有的去东部城市,她听着那些去处,内心涌起不平。父亲在南京军区任职,她写信倾诉困惑,描述地图上那偏僻位置和未知条件。 叶飞回信肯定她的努力,同时指出西部对国防和建设的意义。他比较青海与其他边疆,提及自己早年西北经历,鼓励服从组织。信中附带书籍,提醒理论指导实践。这让她从初时的不安中调整心态。那个年代,许多毕业生面临类似调动,内蒙古新疆等地也接收大批青年。她认识到,将门出身并非特权,国家建设要求每个人贡献力量。 父亲的回应让她联想到革命年代的牺牲,这些历史让她接受现实。最终,她收拾行囊,准备长途跋涉,踏上前往西宁的火车。那段等待期,她继续校园事务,逐步平复情绪。分配虽意外,却成为她人生转折起点。 抵达德令哈后,叶葳葳从事文书和宣传工作,当地领导重视她的专业背景。她从基础任务入手,处理文件和调研报告,逐步适应戈壁环境。几年间,她参与基层建设,协调资源和民生项目,如水渠修建和畜牧记录。这些工作让她接触当地居民,了解盐矿和铁路开发。 她的知识帮助优化报告,推动小型基础设施改善。她升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会议和档案管理。家庭也在当地建立,子女出生于此,生活融入社区。退休前,她始终专注本地发展,积累经验直至离岗。 叶葳葳的经历反映那个时代青年到边疆的普遍路径,她通过实际岗位证明价值。父亲的教育让她坚持下来,这些年她收集父亲资料,参与新四军纪念活动。她的子女继承部分家风,继续在不同领域工作。
最初拟定开国上将名单里,原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建安名列前位,而最后下
【2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