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一对干部夫妻被带走,临走前把6个孩子托付给47岁的保姆高玉清,10年过去,当夫妻二人推门而入之时,眼前的一幕直接让他们泪如雨下! 主要信源:(网络新闻联播——成都真实版“桃姐”侍奉三代) 2015年春天的一个午后,阳光透过老宅的木格窗,在青砖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 96岁的高玉清坐在藤椅上,身上穿着儿女们新买的绛紫色绸衫。 院子里传来孩子们嬉戏的笑声,厨房里飘出炖肉的香气。 这个被孩子们亲切称为"高娘"的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谁能想到,这位安享晚年的老人,曾经用她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一个风雨飘摇的家。 故事要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 那时的成都平原上,新津县政府大院里住着一对特殊的夫妻——县长刘致台和夫人许曼云。 1954年的一个春日,许曼云在朋友家邂逅了正在做保姆的高玉清。 这个手脚麻利、眼神清澈的农村妇女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时许曼云正怀着身孕,迫切需要一位可靠的帮手。 高玉清来到刘家时,带着一个简单的蓝布包袱。 她出生在1919年河北的一个小村庄,从小没上过学,很早就帮着家里干农活。 后来按照父母之命嫁人,过着相夫教子的生活。 但命运多舛,丈夫因病早逝,两个孩子也相继夭折。 婆家人认为她命硬,将她赶出家门。 回到娘家后,家人又张罗着要她改嫁。 不愿屈从的高玉清,最终选择独自外出谋生。 在刘家,高玉清第一次感受到了被尊重的温暖。 许曼云是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女性,从不把她当佣人看待。 吃饭时一定要她上桌,买新衣服时也不忘给她带一份。 这种平等的对待,让高玉清深受感动。 她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这个家里,把刘家的五个孩子都当作亲生子女般疼爱。 1966年那个令人难忘的秋天,刘致台夫妇被带走接受审查。 临行前,许曼云紧紧握住高玉清的手,眼中含着泪水。 高玉清只说了一句: "有我在,孩子们不会受委屈。" 这句话,她用了整整十年来兑现。 最困难的时候,家里断了经济来源。 高玉清天不亮就起床,走十几里山路去挖野菜。 她记得每个孩子爱吃的口味,总是想方设法变换着花样做饭。 有一次,小儿子生病需要营养,她二话不说就把祖传的银镯子拿去换了钱。 每当孩子们问起父母,她总是说: "爸爸妈妈去学习了,很快就会回来。" 十年后,当刘致台夫妇回到家中,看到的是一幅令人动容的景象: 孩子们都健康长大,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高玉清却因为常年操劳,比实际年龄苍老了许多。 许曼云抱着她失声痛哭,连一向坚强的刘致台也红了眼眶。 从此,高玉清正式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员,户口本上添上了她的名字。 时光荏苒,孩子们陆续成家立业。 高玉清总是记得每个孙辈的生日,她的房间里有个小木匣,里面珍藏着全家每个人的照片。 1998年刘致台去世后,她一直陪伴着许曼云。 两个老人常常坐在院子里晒太阳,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 2007年冬天,88岁的高玉清突发脑溢血。 经过抢救虽然保住了性命,却落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 孩子们轮流守在医院,日夜照料。大女儿刘建鸣说: "小时候是高娘照顾我们,现在该我们照顾她了。" 在子女们的精心照料下,高玉清的身体逐渐好转。 如今,这个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依然保持着每年拍全家福的传统。 照片上,高玉清总是被孩子们簇拥在中间。 从保姆到家人,她用大半生的付出,诠释了什么是超越血缘的亲情。 她的故事就像成都平原上的油菜花,平凡却散发着持久的芬芳。 在这个充满爱的大家庭里,"高娘"这个称呼,已经成为一种温暖的传承。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王楚钦一句“不开闪光灯会死是吧?”炸了全网。不是他脾气爆,是那道光,真能晃丢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