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美元成本的无人机,瘫痪3亿美元的能源设施。乌克兰无人机从2100 公里之外,竟飞越乌拉尔山,直扑俄罗斯西伯利亚腹地。 10月6日夜,俄罗斯西伯利亚秋明的夜空突然被爆炸声撕裂。当地官员通过社交平台发布紧急通告,声称三架乌克兰无人机在某 “工业设施” 上空被成功拦截击落,并着重强调 “未引发火情、无人员伤亡、设施运行未受影响”。 但这一官方口径很快就被当地民众的说法推翻, 多名居民表示,当晚 20时至21时许,他们不仅听到了连续不断的爆炸声,还亲眼目睹多辆消防车朝着市区东南部的安季平斯基炼油厂快速驶去。而这座年加工能力达750 万吨的能源基地,正是此次袭击行动的真正目标。 目前,各方披露的信息存在明显矛盾,单一信源的可靠性亟待验证。但不管怎么说,此次袭击的震慑性很大,因为秋明州与乌克兰边境的直线距离超过 2100 公里,这是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乌军首次跨越作为传统亚欧地理分界线的乌拉尔山,将打击范围延伸至俄罗斯的亚洲领土板块。 与此同时,乌克兰无人机还对克里米亚地区的费奥多西亚石油码头发动了同步袭击,这一态势充分证明此次行动是经过周密规划的系统性作战。 事实上,此类袭击并非孤立事件:自2025年8月以来,俄罗斯境内的炼油厂,已经有超过16座遭遇袭击,导致俄罗斯柴油出口量跌至 2020 年以来的最低值,燃油短缺问题已逐步蔓延至民生消费领域与工业生产环节。 乌克兰之所以能将无人机送达西伯利亚腹地,核心在于其构建的 “双轨打击体系” 。这套此前被外界低估的作战系统,重塑了远程打击的传统逻辑。 在此次袭击行动中,投入使用的 无人机,借助北约卫星提供的雷达数据与地形测绘信息,规划出避开俄军防空网络的迂回航线,以 130 - 150 公里 / 小时的巡航速度,完成了超过二千公里的长途奔袭任务。 在作战模式创新上,乌军将传统 “战略空军” 的作战体系拆解为 “零件化游击作战” 模式:一方面,从本国领土发起远程无人机发射,实施正面突破;另一方面,通过潜伏在后方的特工预先部署折叠式无人机,在俄罗斯腹地完成燃料加注并发射后,立即销毁发射载体,让防御方难以追踪防范。 这种 “低成本换取高价值” 的作战策略,形成了极具破坏力的性价比优势,比如此次行动, 单架无人机成本仅3万美元,却能对价值3亿美元的炼化设备构成威胁。 当然,北约提供的情报支援作用很大,为无人机规划安全航线提供了 “全方位视野”。 秋明遇袭事件,暴露了俄罗斯国土防御体系的漏洞。作为疆域面积达170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俄罗斯正深陷 “防御战线过长、防御资源不足” 的困境。 俄军将主力防空装备集中部署在前线作战区域,后方工业设施部署有限。炼油厂临时加装的反无人机防护网,仅能抵御动能冲击,难以无法抵挡高速破片的侵袭。 就目前来看,尽管俄军在前线取得局部推进,但这无法掩盖后方陷入被动的现实:当乌军将战火延伸至西伯利亚区域时,俄军还是很被动的。 近期乌克兰频繁打击俄罗斯的炼油厂,对俄罗斯而言打击不小。炼油厂生产的燃油不仅支撑民众日常生活需求,还为前线军事补给提供保障。连续数月的袭击,已导致俄罗斯柴油出口量大幅下滑,在冬季即将到来之际,燃油短缺问题将会影响很大。 秋明袭击事件,证明“战略纵深” 这一传统战争概念,正被无人机技术颠覆。当 2100 公里的距离都不再能构成安全屏障时,那么任何坐标都可能成为下一个袭击目标。
万万没想到打了个寂寞!据BBC最新报道,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已经惊人发现,俄罗
【192评论】【156点赞】